首页>疾病百科>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2009-12-07 www.clinixoft.com A +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rritablebowelsyndromeK58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袁孟彪:《医师速查书・内科速查-第一册》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性或间隙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本病是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消化内科门诊病人的5%,人群普查高达15%以上,男:女约1:2,约一半患者初发症状始于35岁以前,尤以20岁以前的较多。在55岁以后发病者甚少。原有数据库资料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指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难以用解剖异常解释的肠道症状群,即器质性病变已被排除的肠道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急迫不尽感、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肠鸣及失气等,有的粪便中带较多粘液。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而3次/分钟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使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正好相反。(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回肠运动研究发现,回肠推进性蠕动增加可使60%IBS患者产生腹痛,而在健康对照组仅17%。(三)精神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但研究还发现,因症状而求医与有症状而不求医者相比,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障碍,对应激反应更敏感和强烈。因此,有关精神因素在IBS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和加重症状,而使患者就医。(四)感染:愈来愈多的研究提示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与应用抗生素时间均有一定相关性。(五)其他: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肽类激素如缩胆囊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有助于解释精神、内脏敏感性以及胃肠动力异常之间的内在联系。原有数据库资料(一)遗传因素。(二)精神因素:本病症状发作与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三)胃肠反射:肠道易激综合征病人饭后的胃肠反射较正常人增强,表现为肠壁肌张力增高,蠕动增强。临床表现为饭后急于排便。(四)饮食因素:有些病人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冷饮或刺激性食物发作。(五)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障碍。(六)肠道菌群失调。(七)药物:泻药常可引起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其他药物也可引起结肠高度过敏。(八)肠道动力学改变。(九)其他:人体内分泌的影响,胃肠激素的变化、微量元素(镉含量过高,锌含量相对过低)的改变、气候变化,以及肠道寄生虫病和肠道感染后遗症等,改变结肠的反应性,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一)腹痛: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睡眠中痛醒者极少。(二)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粘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三)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粘液。(四)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五)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六)体征: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七)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袁孟彪:《医师速查书・内科速查-第一册》(一)通常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对具体病人则有固定不变的发病规律和形式。(二)腹痛:多位于下腹,多数伴有排便异常并于排便后缓解,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不于睡眠中发作。(三)腹泻:大便呈糊状、稀水状,带有较多粘液,但不含血液。病人常在清晨起床后或早餐后排便,伴有排便的紧迫感,大便容量较少。患者很少在夜间睡眠排便。(四)便秘:3天排便1次,粪便干燥呈羊粪或栗子状,排便费力,排便后仍有便意感。且腹部胀感,排气多而臭等。(五)其他:焦虑、不安、忧郁,也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心悸、气短、胸闷、面红、手足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症状:1.便秘较多见。粪便量少,排便困难,每周1-2次,偶有十余天一次者,因而常使用泻药。有时因肛门括约肌收缩,大便呈铅笔样细条状,这种情况,可见于直肠肿瘤,但更多见于过敏结肠。2.腹泻。3.大便带有薄层粘液少见情况下有大量粘液或粘液管型排出。4.腹痛、腹胀常延肠管有不适感。5.消化系统其他症状有食管阻塞感,即中医所谓的"梅核气"症状。还可有恶心、灼心、打呃和胀满等。这些症状与胃炎往往难以区分,必须排除胃炎的可能性后,才能确认为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状。(二)体征:1.疼痛的部位不很准确,病人只能明确指出疼痛的部位。2.沿结肠部位可有广泛性压痛;盲肠可以触及,呈充气肠管样感觉;乙状结肠可以触及粪块或条牵样痉挛的肠管,并有压痛。3.腹部压痛与器质性病变不同,在持续压迫时疼痛消失。4.肛门指诊括约肌张力增高,有痛感。袁孟彪:《医师速查书・内科速查-第一册》(一)X线钡灌肠检查:可见肠壁激惹痉挛,结肠袋增强,降结肠变细,但粘膜正常。双重对比造影充气时,由于过度敏感可诱发不能耐受的腹痛。(二)结肠镜检查:肠痉挛,肠腔变窄及对充气敏感,肠粘膜正常,可见较多粘液。(三)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管静息压异常增高及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增加。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电诊断:结肠肌电测定。(二)影像诊断:X线钡灌肠检查。(三)实验室诊断:1.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除粪便呈水样便,软便或硬块,可有粘液外,无其他异常。2.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3.结肠动力学检查。4.乳糖耐量试验和氢气呼吸实验可排除乳糖酶缺乏。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推荐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Ⅱ诊断标准:(一)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二)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4.粘液便;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三)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袁孟彪:《医师速查书・内科速查-第一册》1986年11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判定标准。(一)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二)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三)多次粪便及培养均阴性,潜血试验阴性。(四)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五)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六)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七)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治疗无效。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有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二)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和发热,系统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三)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四)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五)纤维结肠镜检查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六)作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血清淀粉酶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肾等脏器病变,根据病情作血糖、血甲状腺素等检查。(七)根据病情选择作腹部超声、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小肠造影等检查。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要注意与常见乳糖不耐受症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原有数据库资料(一)吸收不良综合征;(二)血吸虫感染;(三)慢性细菌性痢疾;(四)与慢性结肠炎;(五)肠肿瘤;(六)慢性胆道疾患;(七)乳糖酶缺乏;(八)胃肠道激素肿瘤;(九)甲状腺疾病。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详细询问病史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告知患者IBS的诊断并详细解释疾病的性质,以解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是治疗最重要的一步。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各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二)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匹维溴胺(pinaveriumbromide)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拮抗药,对腹痛亦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用法为50mg/次,3次/日。2.止泻药:洛哌丁胺(loperamide)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药用炭等。3.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建议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常用的有容积性药如欧车前制剂和甲基纤维素,其原理是由于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等也可选用。4.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新近报道5-羟色胺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对改善便秘、腹痛、腹胀有效,适用于便秘型IBS。5.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临床研究表明这类药物甚至对不伴有明显精神症状者亦有一定疗效。用法详见本章第一节。6.其他: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据报道对腹泻、腹胀有效。上述药物多与其他药物合用,确切临床疗效尚待证实。(三)心理和行为疗法: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袁孟彪:《医师速查书・内科速查-第一册》(一)心理治疗:医生要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同情和关心病人,通过与患者谈心,帮助其解除各种心理矛盾和顾虑。(二)饮食治疗:饮食要规律,限制刺激性食物。腹泻者应给予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便秘者给予高纤维饮食。(三)药物治疗:1.解痉止痛剂:如普鲁本辛、新奥克丁、山莨菪碱等。普鲁本辛,每次15mg,每日3次。用于腹痛较重影响生活者。2.止泻药:用于腹泻较重影响生活者,如复方苯乙哌啶片、咯哌丁胺、次碳酸铋等,如咯哌丁胺2-4mg,每日4次。对晨起腹泻者应在前一天晚上睡前服用。3.便秘的治疗:以饮食调节为主,药物为辅,可用甲基纤维素等。4.腹胀的治疗:饭前半小时,服用胃复安、吗丁啉等。5.其他:对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适当给予抗抑郁药、镇静药、抗焦虑药等。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心理治疗:说明、解释病情,解除患者精神负担。(二)宜用低脂、易消化食物,便秘者进食多纤维蔬菜。(三)解痉止痛:可用抗胆碱能药如普鲁本辛7.5-15mg,每日3次。钙通道阻滞剂匹维溴胺50mg,每日3次,该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副作用较少。(四)止泻:腹泻较重者可用复方苯乙哌啶1-2片,每日2-3次;或洛哌丁胺(易蒙停)2mg,每日2-3次。一般腹泻可使用吸附止泻剂,如思密达、药用炭等。(五)便秘者可试用促胃肠动力药,也可用番泻叶、麻仁润肠丸等轻泻剂。(六)腹胀者可给予消胀片,有消除积气作用。(七)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试用于腹泻、腹胀。(八)有精神紧张、焦虑失眠者,可给予镇静剂、抗抑郁剂,如安定2.5-5mg,每日3次;多虑平12.5-25mg,每日3次,或阿米替林12.5-25mg,每日1-2次。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精神心理治疗。(二)一般处理: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制度,适当地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应区别情况进行饮食疗法。(三)西药治疗:1.镇静剂;2.抗拟郁药;3.止泻药系对症治疗,多使用具有收敛及减少肠蠕动的药物;在使用的同时应进行病因性治疗及调整周身病理生理;4.抗胆碱能药对解除痉挛性疼痛有效,如果绞痛同时因结肠张力过低所致之便秘,则可能不太适用;5.止痛剂一般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均可解除痉挛疼痛,如无效需用时可临时选用;6.大便容量增加剂使用嗜水性扩肠容制剂,增加大便的量和刺激结肠排便,适用于便秘之患者;7.轻泻剂一般不需要使用,但在使用上述方法及药物或服蜂蜜润肠制剂不效之便秘患者;8.其他维生素。原有数据库资料(一)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情绪,保持乐观精神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二)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虾、蟹、牛奶、花生等应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冰冻、生冷食物及烟酒要禁忌。同时避免泻药及理化因素对肠道刺激,饮食定量,不过饥过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四)本病肠道功能敏感,腹泻便秘有时无规律的发生。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估计反应的效果,宜药量渐渐增加稳妥治疗。原有数据库资料(一)感受寒邪外感寒邪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阻结胃脘,或恣食生冷太过,中阳受伐,均可导滞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而成本病。(二)寒自内生多由素体阳虚,脾阳不运,脏腑虚而有寒;或因中阳虚馁,寒湿停滞;或因气血不足,脏腑失其温养而致本病。(三)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而成本病。(四)气机郁滞忧愁思虑太过;或久坐少动;或外科手术后肠道粘连;或跌打损伤伤及胃肠;或虫积肠道;或肺气不降;均可导滞大肠气机阻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而成为本病。(五)瘀血阻络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久病迁延,病久入络;或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阻络而成本病。本病主要由于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此外,饮食、劳倦、寒湿等因素均可影响病证的加重和发展。本病证候表现在胃肠,但其主要病机在于肝脾气机不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早期多属于肝郁脾虚;若夹寒、夹热、夹痰形成肝脾不调,寒热夹杂;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兼以健脾温肾。原有数据库资料辨证分型:(一)肝郁脾虚:证候:每因情志佛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证候分析:素体脾虚,复因忧郁恼怒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见脘痞胸闷,急躁易怒;肝木横逆,克伐已虚之脾土则见情志佛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木气暂时得达则痛减;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则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脾虚之征。(二)寒热夹杂:证候: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作,烦闷不欲饮食,脘腹喜按,口干,舌红,苔腻,脉弦滑。证候分析:久病失治或禀赋差异,导致寒热错杂,寒邪留于肠胃,则腹中作痛,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甚或夹泡沫;寒热错杂,气机失调,故见腹泻与便秘交作;热邪较甚时可见口干,烦闷不欲饮食,寒邪伤阳,则脘腹喜温喜按,舌红苔腻,脉弦滑为寒热惜杂之征。(三)肠道津亏:证候:顽固性便秘3-4日一行,硬结难下,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证候分析:过用热药伤津,或肝郁化热灼津,津液亏损,大肠失于濡润,则致顽固性便秘,3-4日一行,硬结难下,且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宿便不除,停积于肠中则可在左下腹部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郁热上蒸则见失眠、头痛、烦闷,阴伤内热,迫津外出,则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滑均为阴津亏耗之象。(四)脾胃虚弱: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上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候分析:素体脾虚,久病脾胃虚弱,水谷失于纳化,则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进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后,更加增加已虚之脾胃之负担,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脾胃虚弱,气机失调入则上腹部隐隐作痛;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可见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乃脾胃虚弱之征象。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辨证治疗:1.肝郁脾虚:治法:拟肝扶脾,调理气机。方药: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术,健脾益气,培补坤元;生白芍,养肝阴,柔肝体,敛肝气,使肝木不至过分克伐脾上:陈皮调理气机,醒脾和胃;防风调达肝气,以应肝木风动之性,升运脾气,全方共凑健脾疏肝,调理气机。如肝气郁结较甚,兼见两胁胀痛,胃脘阻闷,加柴胡、香附、木香、枳壳疏肝理气,调理气机;如腹痛较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以理气活血止痛,亦可用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理气降逆;泄泻加党参、乌梅、木瓜;如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或欲便不得,加槟榔、枳实、大黄顺气导滞,降逆通便;如气滞日久,腹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点者,加五灵脂、炒蒲黄、丹参、桃仁、元胡以化瘀止痛。2.寒热夹杂:治法:调和肠胃,寒热并用。方药:乌梅丸加减。方中党参健脾益气,附子、桂枝、川椒、干姜、细辛,温阳散寒暖中;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当归养血活血;乌梅,酸甘化阴,调和寒热诸药。如少腹疼痛,胀满恶寒者去黄连,加荔枝核、小茴香;如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萸;如湿邪内阻,腹满后重者去党参,加厚朴、山楂炭、槟榔、藿香。3.肠道津亏: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方药:一贯煎加减。方中生地、沙参、麦冬,养阴润燥,养肺阴以助水之上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可下润于肠,当归养血润便;枸杞子养阴补肾;川楝子调理肝气。如兼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甘草;便秘较甚,加玄参、火麻仁、生首乌;腹满加元胡、白芍。4.脾胃虚弱: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山药、炒扁豆、莲子健脾,滋脾阴;砂仁健脾燥湿;薏苡仁,健脾利湿;陈皮、木香,理气调理脾胃气机。全方共凑健脾益气,调理脾胃之功。如久泻不止,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黄芪益气升清;肾阳已衰,寒气内盛者,可加肉桂;如黎明泄泻,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如腹痛喜按,怯寒便清者,加干姜、肉桂;如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二)单方验方:1.生姜12片、艾叶9g、大枣6枚,红白糖各15g。水煎服,用于阴寒内盛腹痛。2.当归、生姜、红糖各15g。水煎服,治虚寒腹痛。3.莪术(醋炒)60g、广木香30g。共为细末,每服1.5-3g,开水冲服,用于气滞腹痛。4.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虚泻泄。5.黑芝麻、柏子仁等份,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适量拌和服用。治年老体虚或阴虚之人,肠道失润而至大便秘结。(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6g/次,2次/日,用于脾胃虚弱型的肠道易激综合征。理中丸,1丸/次,2次/日,用于脾胃虚寒型肠道易激综合征。乌梅丸,每次1丸,1日2次,用于寒热错杂型肠道易激综合征。(四)针灸:1.针灸:泄泻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上下巨虚。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脘痞加公孙;肝郁加肝俞、行间、太冲。2.耳针:取交感、神门、肾上腺、皮质下(消化系统)、小肠、大肠、肝、脾。可针刺,也可贴敷。(五)其它疗法:1.蛇床子、吴茱萸适量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久泻。2.胡椒粉填满肚脐,胶布敷盖,隔日更换1次,治疗虚寒泄泻。3.食盐60g炒热,装于布袋内,加少量白酒,熨肚脐周围,治疗虚寒腹痛、腹泻。4.理疗腹部以热水袋热敷,可减轻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这种方法能得到较好的顺时效果。腹部按摩,温水淋浴或盆浴、温水游泳、日光浴对本病均有帮助。原有数据库资料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在治疗中应着重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理气止痛;有腹痛腹泻者治以抑肝健脾,解痉止泻,结合西药镇静、解痉剂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亦可加用复方乙胍啶等药物,同时加强心理和精神治疗,鼓励患者进食,往往取得较好疗效。对腹泻严重者可用易蒙停,亦可用四神丸治疗。或用针灸疗法,取穴为脾俞、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等;耳针取大肠、小肠、神门、交感、肝、脾等,以及各种外治法,均可取得较好疗效。1.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P4222.袁孟彪:《医师速查书・内科速查-第一册》,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P2273.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1134.原有数据库资料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