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反射性神经障碍症又名躯体性神经病,由于富于交感神经的周围神经受轻微的损伤后反射性地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病因:本病主要由于肢端轻微外伤,如刺伤、震伤、针刺或穴位药物注射等,纤维的正中神经、桡神经、胫神经等周围神经,在伤处形成恒久的刺激灶,刺激了本体觉和深部痛觉纤维,并发出病理冲动,不断地传至脊髓,在脊髓相应的及邻近的节段形成病理性优势灶。此外,精神因素、过度紧张在疾病的发生上亦有一定的作用。症状:一、早期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在伤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出现患肢严重肿胀、肤色发红、发紫或呈大理石纹样改变,有时可有水疱。皮温降低。后期伤部可有色素沉着及皮肤、指甲的营养性变。
二、严重的运动障碍:多表现为反射性瘫痪,亦可表现为反射性挛缩。较早出现伤肢肌肉萎缩,甚至波及整个患肢。肌肉对机械及电的刺激兴奋性增高。腱反射多亢进,亦可降低或消失。
三、伤部及其周围严重触压痛及运动性疼痛:伤时即可有伤部严重疼痛或同时向远端放射。客观检查可有套式感觉障碍(减退或过敏)。伤部及其周围触压痛及运动性疼痛。
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不难。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明显者应与红斑性肢痛、蜂窝织炎、过敏性皮炎等鉴别;运动障碍明显者应与周围神经损伤、癔症等鉴别;疼痛症状明显者应与灼性神经痛、肩手综合征等鉴别。
辅助检查:1、血、尿常规。2、血生化常规。3、B超,彩超。治疗1、首先应积极治疗伤肢刺激病灶。局部可行伤部透热疗法、碘离子或钙离子直流电导入或超高频电场治疗,以消除刺激灶。
2、其次可行神经阻滞,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和解除相应脊髓节段的优势病灶。上3、此外,还可采用神经干脉冲电流刺激、针刺及中药等治疗。
4、发病后如若及时治疗,可在较短期内获得完全痊愈,预后良好。若未能及时治疗的严重病例,病程可迁延日久,顽固不愈,遗有较严重的运动和植物神经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