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腓总神经损害

N窝部腓总神经鞘瘤2例

2009-12-07 qkzz.net A +

N窝部腓总神经鞘瘤2例推荐到首页 □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第34期1/2页12作者单位:(古县人民医院,山西古县042400)

【摘要】  目的:讨论神经鞘瘤的好发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对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用放大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明显的腓总神经损伤及功能障碍,而用手术显微镜治疗的患者,无明显神经损伤表现。结论:发生在腓总神经的神经鞘瘤,通过显微手术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腓总神经;神经鞘瘤;显微手术

  N窝部肿物为一种多发病,但发生在N窝的腓总神经鞘瘤并不多见。本人于2001年至2007年分别发现一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例1,女性,50岁,发现左N窝部桃核样肿物2月余,伴有左小腿沉重不适,足背区麻木。否认外伤史。查体发现左N窝偏外侧有一肿物,大小约2cm×1.5cm×2cm,肿物表浅可活动,较硬。扣击有放电样麻木感觉,左小腿外侧及足背区感觉障碍,左踝背伸及足趾背伸力弱,肌力3级。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损伤。手术中发现肿物为腓总神经上的肿瘤,有包膜,边界清,为实性肿物,术后病理回报为神经鞘瘤。手术在眼镜式手术放大镜下进行,分离神经与瘤体,术后发现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和内翻畸形畸形。术后两年随访,肿瘤无复发,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  例2,男性,46岁,农民,左小腿酸困不适1月余,发现左N窝部肿物半个月入院治疗。查体:发现左N窝偏外侧有一肿物,较硬,可左右推移活动,边界清楚,扣击瘤体有向小腿的放电样感觉。下肢无感觉障碍,肌力正常。彩超回报为一大小约1.2cm×1.5cm的低回声结节。术中发现为腓总神经上的肿瘤,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无粘连。在显微镜下手术,自正常神经开始,分离神经束,将瘤体上的神经纤维细心分离,发现肿瘤包膜完整,将其完整切除。术后检查患者出现左侧第1趾蹼区感觉障碍,伸趾、踝背伸及外翻肌力正常。术后1年复查,肿瘤无复发,无神经损害表现。[a:神经鞘瘤;b:腓总神经深支;c:腓总神经浅支]

  2.1神经鞘瘤的好发部位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雪旺氏细胞的神经源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1],多见于上下肢体的屈肌表面;其次可见于头颈、后纵隔及腹膜后等部位;再次为颅神经。

  2.2.神经鞘瘤的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多见于青壮年,生长缓慢,病程长;早期多为无痛性肿块,晚期可表现为临近器管受累、神经受累及畸形等症状。肿物一般为单发,呈椭圆型,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质韧,其活动情况和发生肿瘤的神经走行有关,可垂直于神经走行移动。b超或彩超可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周围关系,还可观察肿瘤内血供情况及大血管的血流情况。

  2.3神经鞘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为首选。由于神经鞘瘤是一类孤立的具有包膜的肿瘤,瘤体位于神经外衣内,有较薄包膜与神经束分开,神经轴索不穿过瘤体[2],手术切除的机会大。术中应尽量保留神经的完整性[3],手术中我们提倡用显微镜从正常神经束开始解剖,细心分离。本病案第一例术中用放大镜进行解剖,由于不能看清楚神经纤维的完整走行,很难避免神经束的损伤。特别在工作中,N窝部的肿物,我们应考虑到神经肿瘤的可能性,避免粗暴操作而致误伤,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手术前应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及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的准备。

  2.4预后

  神经鞘瘤大多为良性,极少发生恶变,预后良好[4]。

【参考文献】  [1]白希清.病理学(下册)[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36-249.  [2]黄方.头颈部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研究[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2,16(6):349-351.  [3]任骁勇,许珉,王林古,等.头颈部神经鞘瘤32例临床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81-183.  [4]吴子征,张健.神经鞘瘤[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296-298.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