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黄婵桃,陈卫国,贾铭,闫慧敏,涂茜,廖昕(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515)[中图分类号]R814.41;R73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3289(2003)10-1287-01
[作者简介]黄婵桃(1976-),女,广东人,学士,住院医师。[收稿日期]2003-05-08
患者男,12岁,左足背部肿痛9月余。查体;左足背部隆起,第二跖骨远端可触及一大小约3.0cm×2.0cm的表面光滑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不能推动,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无溃料及颜色改变,皮温偏高,无静脉曲张。X线表现:左足第二跖骨远段见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区,病变长约2.2cm,宽约1.8cm,呈皂泡样改变,骨皮质明显膨胀变薄,内缘呈凹凸不平的浅弧状,边界清楚,内有稀疏骨嵴分隔,但未见明显异常钙化和骨化影,无骨膜反应和明显硬化边(如图)。X线诊断:左足第二跖骨良性骨肿瘤,考虑:①骨巨细胞瘤;②内生软骨瘤。手术所见:左足第二跖骨头部有一大小约3.0cm×3.0cm的膨胀区,局部骨膜完整,其内见少量肉芽状物及淡红色液体。病理诊断:(左足第二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讨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属少见的良性骨肿瘤,多发于20岁以下的青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许多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外伤史。本病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脊柱及骨盆,发生于长管状骨的约占60%~70%,长管状骨又以发生于股骨的干骺端或骨干最为多见,约占90%,少见的发病部位包括肋骨、锁骨、髌骨和跟骨等,发生于跖骨的实属罕见。文献报道动脉瘤样骨囊肿较特征性X的表现为:病变为溶骨区,呈偏心性生长,外缘为吹泡样骨壳,呈肥皂泡状,骨内侧边缘较清楚,可有轻度硬化,在膨胀边缘和骨皮质交界处可出现层状骨膜反应,类似Codman三角,在骨内可有间隔和骨嵴形成蜂房影;可突向软组织;对于发生于股骨上端、椎体及其附件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根据其典型的X线表现,一般不难诊断,但对于发生在少见部位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如跖趾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则较困难。CT检查能显示整个病灶的全貌和其内的细微结构,特别是显示病灶内液-液面的存在,对病灶的定位定性有很大的帮助。血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亦有一定的价值。鉴别诊断:本病如发生于少见的短管骨,应注意与短骨骨囊肿、巨细胞瘤、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囊状骨纤维结构不良等鉴别。上述各病均可引起短骨中心型的囊状骨质破坏,并沿骨的长轴生长,骨皮质膨胀变薄,其内呈多房状,但骨囊肿、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囊状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变的膨胀程度多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多无本病所见的典型的皂泡样改变。孤立性内生软骨瘤虽好发于手足短管骨,但以手部发病率为高,多位于干骺或骨干内,呈轻度膨胀,易骨折,特征性表现为囊内有瘤软骨的钙化;骨囊肿瘤灶内部多无骨嵴分隔及钙化;单囊型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多呈较特征性的毛玻璃样改变,纤维组织易钙化及骨化,多有硬化边。以上细加分析,可能有一事实上鉴别诊断依据。但对发生于短管骨的少见的巨细胞瘤或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则影像上可能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完全相似,属异病同影,鉴别诊断困难,必要时可术前穿刺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