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2009-12-06 www.xwzy.com.cn A +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但它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下端腹主动脉,髂动脉或股、国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见。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及钙化,以后可继发血栓形成,以致发生动脉官腔狭窄或闭塞,使下肢缺血,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及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本症尚有另一特点,即狭窄或闭塞病变常呈阶段性,局限于某些好发动脉的分叉起始部位,累及一侧或双侧肢体动脉,一处或多处动脉主干弯曲区域。严重病变长度一般约为3~4cm到8~9cm。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及实验观察指出,在发生动脉硬化性闭塞疾患中,存在着某些易患因素。这些易患因素中有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密度脂蛋白低下以及性别、年龄差异等。

1、多数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的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脂蛋白浓度增高,提示脂质代谢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高脂血症多数与摄取过多脂肪有关。

2、本病也有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因素。糖尿病患者倾向于早期发生动脉硬化,而且病变易发展,常可累及下肢小动脉,致使足趾发生溃疡及坏疽。这种倾向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紊乱及小血管病变有关。

3、高血压也是一种诱发因素,患者可早期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患者肥胖,伴有高红血球症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可加重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症状。

4、据有关统计认为长期吸烟,由于尼古丁作用及周围血管痉挛也可与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

5、有人认为体重增加及工作紧张也是诱发动脉硬化的因素之一,但未有充分的资料证实。

6、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具有多种相互作用原因的疾病,在它的发病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以上的易患因素存在,所以没有一种理论可解释本病的各个方面。中医认为:人到中老年时,脏腑功能减弱,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劳累、紧张过度,饮食、情志失调,烟酒之毒侵害,寒冷刺激等因。素,导致气血失和,血行瘀滞经脉而引发本病。

1、间歇性跛行: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速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复出现,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

2、静息痛:患肢处于休息状态疼痛经久不息。其痛剧烈,夜间尤甚,患肢抬高时加重,下垂时减轻。

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或灼热、发痒、针刺、酸胀、麻木等感觉,甚或有大小不等的感觉完全丧失区。

三、营养障碍: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少汗或无汗、汗毛脱落、趾(指)变细、趾(指)甲增厚或薄脆变形、肢体肌肉松弛、萎缩;肢端溃疡或坏死,伴患肢肿胀,皮色暗红或紫暗。

四、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五、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调护

1、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各种不良的情志变化都可导致气滞血瘀,而诱发本病或使病情加重。所以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认识疾病,本病虽然彻底治愈困难,但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做到既来之则安之,积极治疗,最终战胜疾病。

2.合理膳食:

(1)总热量勿过高,宜食用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以维持正常的体重。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体重过重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能量,这对缺血的肢体是不利的。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方法为:身高(厘米数)减去110等于体重(千克数),可供参考。

(2)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有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富有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品(如肥肉、肝、脑、肾、骨髓、鱼子、蛋黄、奶油、椰子油、可可油等)。

(3)避免过食寒性和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螃蟹、无鳞鱼、辣椒等);多饮白开水,少喝浓茶、浓咖啡;发现某种食物诱发或加重症状后,不宜再用。忌烟酒,

3.保持正常的起居规律,按时作息。防止受寒,避免外伤,穿鞋宜宽松舒适,不宜久坐久立。

4.患肢不宜热敷或温度过高的理疗,以免加重局部缺氧,引起坏死。

5.患肢皮肤干燥,可外用硅霜等,防止出现皲裂引起破溃。

6.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肢体的侧支循环建立。宣武区中医医院脉管炎科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