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断指再植

断指再植的概况与进展

2009-12-06 med.haoyisheng.com A +

断指再植的概况与进展时间:2008年12月01日12:16
第1页第2页

因外伤而离断的肢体,应设法加以修复使其恢复原来的状况,既具有良好的外形,又恢复原来的功能,这是自古以来病人和医师共同的理想。然而,单纯的软组织缝合和接骨不可能获得成功,只有20世纪60年代,吻合血管重建血液循环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断肢再植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在早期,肢体血管修复多数采用Carrell三定点缝合法或套管套接法。以上方法对于口径较粗的肢体血管修复比较适应,对于口径在1.5mm以下的小血管则困难甚多,吻合后血管通畅率低,再植成活率亦低,从而促进对小血管吻合技术的研究。手术显微镜的应用、精细手术器械和微细缝针缝线的研制、新的吻合方法和小血管吻合后防凝抗栓等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为小肢体再植奠定了基础。

实验研究方面:

1903年,Hofner尝试肢体再植的动物实验并取得短期成活。

1965年,Buncke、Schulz将猴的拇、示指带大鱼际肌一起进行再植,吻合桡动脉与头静脉重建血液循环,共进行9次,有一次获得成功。

1974年,O’Brien、Baxter在猴的掌骨远端平面作示指的实验性断指再植,吻合外径0.5~0.6mm的尺侧指动脉与2条指背侧静脉,11次实验中2次获得长期成活。

1974年,Baxter将猴示指离断后冷藏24小时后进行再植,起初3次失败,后7次全部成功。

1963年1月,陈中伟,钱允庆,鲍约瑟等为一位前臂远端完全性离断的病人作断肢再植,断手再植成功并且恢复良好的功能,于1963年著文发表于医学杂志,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成功的报道。

1964年,Malt,McKahn报道一个12岁上臂离断的男孩,在1962年5月由他们急诊再植,获得成功。

1966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张涤生等合作在六倍放大镜视野下为离断手指进行再植成功。

1968年,日本医生Komatsu、Tamai著文,介绍他们于1965年7月对1例拇指完全性离断病例进行再植,手术成功。

60年代在肉眼下进行断指再植的成活率在50.2%~75%之间,随后数年,显微外科技术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较高级的手术显微镜竞相研制问世,显微手术器械不断更新,更为精细的缝针缝线出现,使直径0.5~1mm小血管吻合后长期通畅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再植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加上再植技术不断改进,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不断加强,促使断指再植成活率随之普遍提高。

相关链接学术中心惠氏精英学院,网罗妇儿专家的力量糖皮质激素规范化使用教育中心冠脉疾病诊断治疗最新进展抗栓学术中心网络课堂现场直播糖皮质激素|冠脉疾病诊断|丙肝认知调查
惠氏在线医学服务|喂养知识大赛|神经修复我要订阅脊柱退行性疾病最新资讯学术中心特别推荐讨论热帖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