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肿(abscess)是指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组织或血管内使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积聚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耳后骨膜下脓肿的治疗方法有:
1.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感染药物。
2局部脓肿切开引流:按耳后常规进路切口,如已形成瘘管,应通过瘘孔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骨膜下脓腔,彻底引流。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尽早行中耳乳突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宜将手术分期举行。第一期以引流,消炎为主,即只作切开引流和乳突凿开术,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第二期手术。第二期手术通常为乳突根治术,但如炎症控制良好,骨炎现象不明显,也可在乳突、鼓室等处病灶彻底清除的基础上施行鼓室成形术。并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行单纯乳突切开术,将隐匿在气房内的脓液充分引流。
一、辨证选方
邪毒蚀骨,耳后酿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加减。穿山甲6g,天花粉20g,乳香10g,没药10g,白芷10g,赤芍15g,浙贝10g,皂角刺6g,当归尾10g,陈皮1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20g,黄芩10g,生甘草6g。便秘加大黄、玄明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栀子、青黛;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脓肿已溃,脓液多者,去皂角刺,加桔梗、苡仁排脓泻浊。脓肿溃后,随脓液流出,正虚邪退,诸症减轻。或气血亏虚,邪毒滞留,而见溃口淡黯,久不愈合,时溢脓水者,应补益气血,托里排脓,用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黄芪30g,皂角刺6g,金银花10g,桔梗10g,陈皮10g,白芷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5g,茯苓10g,党参12g,炙甘草6g。
二、其他疗法
1.外敷:如意金黄散(天花粉、黄柏、姜黄、白芷、大黄、厚朴、陈皮、苍术、南星、甘草,研粉),紫金锭(市售成药)或四黄解毒散(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蒲黄、乳香、没药各10g,川乌、草乌各3g,五倍子15g,白芷、姜黄、丹皮、雄黄各10g,冰片3g,研粉),醋调敷患处。或以鲜羊蹄草、鲜芙蓉花叶或鲜野菊花捣烂外敷。
2.切开排脓:脓肿已成,应即行切开排脓,脓肿自行溃破但脓液引流不畅者,应扩大溃口,切开后置引流条引流。
(责任编辑:李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