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遍开展,一些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现在也容易发现了。肝囊肿和肝内钙化灶就是这样两种疾病。
肝囊肿现在占体格检查者的1%~2%,成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之一。肝囊肿分两大类,即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寄生虫性肝囊肿由寄生虫所引起,如牧区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包囊虫病。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又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肝囊肿有:(1)血肿和退行性囊肿;(2)淋巴囊肿;(3)因胆管阻塞所致的潴留囊肿;(4)囊性腺瘤。其中潴留性囊肿最常见,多由炎症、水肿、瘢痕、外伤、穿刺等原因所致。临床上见到的大多数是先天性肝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造成的,肝内小胆管闭塞,近端呈囊性扩大及肝内胆管变性,局部增生阻塞,囊液蓄积后就形成了囊肿。因为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最常见,所以临床上所说的肝囊肿主要指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单发性肝囊肿常位于肝右叶,多见于女性。多发性肝囊肿可侵犯左、右肝叶,比单发性肝囊肿更多见。肝囊肿生长缓慢,可能长期或终生没有症状,其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和有无并发症而异。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压迫邻近脏器,如胃、十二指肠、结肠等。通常在40~50岁后出现症状,多数症状轻微,偶然发现上腹部无痛性肿块,或有肝区胀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消瘦。若囊肿增大压迫胆总管则有黄疸,破裂可有囊内出血,带蒂囊肿扭转可发生急性腹痛。肝肿大但无压痛,约半数患者有肾、脾、卵巢、肺等多囊性病变。囊内感染时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肝囊肿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以超声波检查最为重要。B型超声检查对肝囊肿的检出率可达98%。在定性方面,超声波检查比CT更准确;但在全面了解囊肿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肝脏和肝脏周围的相关脏器时,特别是需行手术治疗的巨大肝囊肿,CT优于B超。肝囊肿一般不导致肝功能异常,化验检查对肝囊肿的诊断价值不大。发现肝囊肿后,应取血查甲胎球蛋白,以排除肝癌。
肝囊肿对人体健康没有多大影响。B超或CT检查时有时发现的囊肿数量多,有时发现的少,那是因为检查设备的局限性或检查者的仔细程度不一样,少一个并不意味着好,多一个也不意味着变坏。肝囊肿不是肿瘤,不会恶变。至今未发现肝囊肿的形成与某些食物有关,因此肝囊肿患者不必忌口。也未发现做家务、运动、工作对肝囊肿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肝囊肿患者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可以正常工作和运动,在生活上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之处。不管是单个或多个囊肿,不管有无临床症状,都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平时应避免肝区被外力碰撞,以免囊肿破裂。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治疗:(1)巨大肝囊肿:少数肝囊肿生长较快,当直径超过10厘米时,称为巨大肝囊肿。巨大肝囊肿可引起压迫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应考虑进行治疗。(2)囊肿继发感染:肝囊肿一般很少继发感染,但少数肝囊肿可继发感染。这些患者可有肝区疼痛、发烧、血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B超检查可显示增厚的囊壁、液性暗区及混杂的增强光点(提示脓液)。对这些患者应及时治疗。(3)囊肿继发出血:少数肝囊肿的囊壁血管可自发破裂导致囊内出血,有的无明显症状,有的肝区剧烈疼痛,如保守治疗无效应手术治疗。(4)囊肿扭转:悬垂型囊肿扭转时会产生剧烈疼痛,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如上所述,由于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除了肝囊肿外,肝内钙化灶的发现也有所增多,那么肝内钙化灶是怎么回事呢?肝内钙化灶是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形成后即长期稳定存在,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在20~50岁的人群中多见,男女出现率均等。肝脏有钙化灶的情况并不少见,形成原因多种多样。肝脏的各种慢性炎症如脓肿、结核、梅毒,某些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变,局部肝外伤、血肿形成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钙化。钙化灶通常局限于病变区内,是肝实质的非特异性钙化,多表明病变已趋稳定或愈合。钙化多发生于肝右叶,可单发或多发,散在分布或相互融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小的约3~4mm呈斑点状,大的可达3~4cm似团块状,与其成因有关。
多数肝内钙化灶是在正常体检时被偶然发现的。诊断肝内钙化灶首选B超;CT分辨率高,显示钙化清晰,主要用于B超难以鉴别的肝内钙化灶。特别要注意肝内钙化灶与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避免误诊误治,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要排除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
单纯钙化灶仅仅是以往疾病留下的痕迹,并无明显症状,对身体没有损害,无需特殊治疗。单纯的肝内钙化也不会引起疼痛,而肝内胆管结石常引起肝区疼痛。慎重起见,对于钙化灶可以随访观察2~3年,每3~6月做一次B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