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肥厚型心肌病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易感基因的定位分析

2009-12-06 www.daifumd.com A +

片段(引物序列见文献2)。分别用17种DQA1的SSO探针和25种DQB1的SSO探针杂交(探针序列见文献1),根据第11次组织相容性协作会议(11IHWC)提供的杂交反应格局,分析各样本的等位基因型别。  2.Lods分析:对四个家系的亲代和子1代进行Lods分析,结果见附表。按文献[4]方法计算图距D。  D=25Log((1+2θ)/(1-2θ))=0.0CM(分摩)  

  普遍认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自1989年Jarcho等[5,6]首次将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肌凝蛋白重链β-MHC基因以来,已发现十几种β-MHC的点突变与FHC发病有关,但仅在大约50%的家系中发现有β-MHC基因的突变,另有50%的家系发病原因不明[5,6],提示可能存在其它尚未发现的肥厚型心肌病易感基因。  我们应用PCR/SSO技术对这4个家系进行HLA-DQA1*与DQB1*基因多态性分析,并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易感基因与HLA-DQA1*DQB1*单体型的连锁关系。4个家系的亲代和子1代进行Lods分析证明了这两个基因间存在着密切连锁(θ=0.0,Lods=2.41)可能存在的肥厚型心肌病易感基因与HLA-DQA1*-DQB1*单体型间的图距为零分摩,提示二者间距离很近。  根据家系研究的结果,可以初步认为,除β-MHC基因外,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能还存在一个易感基因,它位于HLA-DQ座位附近,即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9370310)  作者单位:410078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心内科(张之炯、蒋冬贵、张利辉、王文军);湖南医科大学分子药理研究室(张修武)

 1 ZezulkaA,NackintoshP,JobsonS,etal.Humanlymphocyteantigensin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IntJCardiol,1986,12:193-197. 2 张修武,郭实士.应用PCR/SSO方法分析湖南籍汉族人HLA-DQ位点DNA的多态性.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18-21. 3 赵桐茂主编.HLA分型原理和应用.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9-135. 4 蔡选青,许由恩.一种简易、准确和有效的人类基因定位分析方法Lods法.遗传与疾病杂志,1982,8:113-117. 5 JarchoJA,MckennaW.PareJAP,etal.Mappingageneforfamili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tochromosome14q1.NewEnglJMed,1989,16:1372-1376. 6 AnanR,GreveG,ThierfelderL,etal.PrognosticimplicationsofNovelβcardiacmyosinheavychaingenemutationsthatcausefamili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JClinInvest,1994,93:280-285.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