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是由寄生在肺部的吸虫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流行的肺吸虫有两种:一是卫氏肺吸虫病,流行于浙江和东北各省;一是四川肺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四川、云南、江西、陕西等地。
生活史
四川肺吸虫幼虫在人体内不能成熟产卵,所以传染源不是病人,而是猫、黄鼠狼等。虫卵随病人的痰或病畜的粪便排到体外,在淡水中孵化为幼虫(毛蚴)。毛蚴遇到川卷螺(卫氏肺吸虫)或拟钉螺(四川肺吸虫),侵入螺体内发育成另一种幼虫(尾蚴)。尾蚴由螺体逸出进入水中,为石蟹或刺蛄吞食,在其体内形成白色珍珠样的囊包,称为囊蚴。人如生吃、腌吃或醉吃石蟹或喇蛄,或喝含有囊蚴的生水即可受到感染。囊蚴在人的胃肠内脱囊而发育为幼虫(童虫),童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过横隔到达肺部定居,生长发育为成虫产卵。成虫寄生部位的肺组织形成许多囊肿,内含脓血、成虫和虫卵。囊肿与支气管之间常常相通,所以虫卵可随痰咳出;在痰液咽下时,虫卵随粪便排出。凡在本病流行地区吃过生的或未烧热的石蟹、喇蛄等甲壳动物或饮过生的溪水,当出现咳嗽、咯铁锈色痰、癫痫、瘫痪或游走性皮下给节和包块,血象中嗜酸粒细胞增高时,即应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在痰、粪便及其他体液中找到虫卵或皮下结节和包块,病理检查发现虫卵、童虫、成虫,或有关的组织病理变化,皆为确立诊断的依据。皮内试验等免疫学检查和X线检查可作辅助诊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