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左腹股沟斜疝回盲部嵌顿22例诊治体会首席医学网2007年07月24日19:54:08Tue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韦勇杰,归奕飞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广西柳州545005
加入收藏夹【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左腹股沟斜疝回盲部嵌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2例小儿左腹股沟斜疝回盲部嵌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左斜疝回盲部嵌顿患儿中,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4例,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结论左斜疝回盲部嵌顿多发生于1岁6个月以下儿童,主要与婴幼儿回盲部较游离的解剖生理有关。临床上具有起病急、症状重、不易还纳和易发生肠坏死的特点,应尽早手术治疗。
【关键词】儿童;疝,腹股沟;回盲部;嵌闭;外科手术
小儿左腹股沟斜疝回盲部嵌顿,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左斜疝回盲部嵌顿22例。由于回盲部位于右下腹而嵌顿于左腹股沟疝内,往往起病较急、症状重,虽嵌顿时间不长,但却不易还纳,临床上有一定的特点,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44例,其中左侧56例(38.89%),在左侧嵌顿疝手术中发现回盲部嵌顿22例(39.28%)。本组22例均为男性,年龄4个月~2岁,平均1岁2个月,其中年龄<1岁6个月19例(86.36%)。嵌顿时间最短3h,最长为4天,平均8h。
1.2主要临床表现烦躁哭闹22例,呕吐16例,严重腹胀4例,未解大便6例,腹部立位片检查有6例提示腹部有阶梯状液平。
1.3治疗方法22例均行左腹股沟嵌顿疝松解,疝囊高位结扎术。有17例均需切开内环处腹横筋膜松解后方能还纳回盲部,其中4例因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
2结果 21例治愈,1例来自农村4个月患儿,因嵌顿时间长达4天,已出现肠坏死,因感染中毒性休克,于肠切除术后2天死亡。
3讨论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部外科急症,由于疝内组织易缺血坏死,诊治不及时,后果将十分严重。临床上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左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患儿,虽然嵌顿时间不太长,仅数小时,但手法复位却十分困难,往往存在是继续手法复位还是及时手术松解的难题,从而导致治疗上延误,或挤压后造成的并发症,给患儿带来痛苦。对这类患儿,手术发现许多是由于回盲部嵌顿于左侧腹股沟所致,因此了解和探讨其病因和临床特点,对于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3.1病理基础正常回盲部位于右下腹腔,由于婴幼儿期升、降结肠与后腹膜固定不够,盲肠与阑尾较游离,活动度大[1]。这是造成回盲部嵌顿于左腹股沟部的主要病理解剖因素。从本组年龄可看出,最小4个月,最大不超过2岁。临床提示我们,对婴幼儿左腹股沟斜疝,应考虑有回盲部嵌顿的可能。
3.2临床特点①回盲部左斜疝嵌顿后,其肠管牵拉过大,疼痛难忍,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烦躁不安、哭闹不止;②回盲部嵌顿为低位肠梗阻,较早出现呕吐和腹胀;③回盲部嵌顿后,充血水肿,其结肠回肠交接处形成1个坎,再加上粪便流积而加重疝内肠管扩张,使其不易还纳,手法还纳的成功率很低;④回盲部左斜疝嵌顿后,其肠管血循环障碍严重,发生肠坏死的概率较高。本组有4例嵌顿超过16h出现肠坏死,肠坏死概率高于小肠嵌顿的患儿。当然肠坏死与嵌顿的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症状重、不易还纳和易发生肠坏死。一旦考虑为回盲部嵌顿,应尽快施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果,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