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发表:(2006-05-2108:17);最后修改:2006-05-2108:19;栏目:[格林巴利综合症]
作者:;【阅读:0】【留言】GBS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许多学者倾向于病前的感染因素可能是导致GBS的重要原因,尤其近几年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CJ)感染与GBS发生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还有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出现GBS的报道,部分病例中与GBS发生的相关性尚不清楚。另一方面,某些疫苗导致GBS的情况也有发生,但这方面意见争议较大。此外,还有其它疾病和医疗干预过程中出现GBS的病例,故可能还存在其它原因导致GBS。
简单介绍摘要:GBS是一种脱髓鞘性神经炎,按病理改变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不同亚型;其概念有过一定发展。GBS的病因和机制尚不清楚,现在的观点认为主要是由细胞和体液免疫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诱发GBS的因素有多种,最主要的是CJ和其它病原体的感染,此外还有疫苗接种,免疫、神经系统病变及药物等,一些提示未知诱因的少见病例也有报道。在机制方面,就自身抗体在病变中的作用意义有较多的争论;细胞免疫也起重要作用;CJ导致GBS的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什么是特发性双侧面神经麻痹? 根据左、右两侧面神经麻痹发生间隔的时间,将双侧面神经麻痹分为同时性和交替性两种。中村认为,间隔一周以内,而安田则认为间隔二周以内者,为同时性双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双侧同时发生时较少。有人报道其发病率为0.5%,也有报导为1%,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以下学说: 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就目前报道中未发现双侧面神经麻痹有家族史。 ⑵由于面神经管内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⑶与病毒感染有关。 ⑷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柳忠兰等报告3例特发性双侧面神经麻痹,其中女性2例,男1例。年龄为42~51岁,病前均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两侧同时发病者2例,相隔6日发病者1例,均表现为双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无末梢神经症状,2例脑脊液正常,1例未查;3例均作IgG、IgA、IgM、C3、CH50、CIC检查:1例IgG、IgM,C3高于正常值,CIC阳性;1例IgG高于正常值。由此推测,部分特发性同时性双侧面神经麻痹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另外也有报道,妊娠期、糖尿病、单核细胞增多症、类肉瘤病等均可出现双侧同时性面神经麻痹。因此对双侧同时性面神经麻痹应全面检查,必要时做脑脊液细胞学和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治疗一般用激素,维生素B族,辅以超短波治疗。 如何认识以双侧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是神经系统由体液和细胞共同介导的单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的病变范围广泛而弥散,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有时也累及脊膜、脊髓及脑部。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消失,面瘫和周围性感觉障碍。脑脊液常有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病情严重者出现延髓和呼吸肌麻痹,危及病人生命。以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无四肢症状的GBS较罕见。齐藤等将观察的7例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为3组,一组为仅有双侧面神经麻痹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2例,一组双侧面神经麻痹伴有四肢末梢神经轻度受损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4例,一组双侧面神经麻痹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1例。前二组被认为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个类型─特发性多发性脑神经炎。元村等总结有以下特征: ⑴原因不明,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⑵急性发病。 ⑶主要有双侧运动性脑神经同时受累。 ⑷无四肢末梢神经功能障碍,如果有也属一过性,症状轻微。 ⑸预后良好。 ⑹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被认为是GBS的一个类型。
目前认为,本病是一个综合征,而非一独立疾病。本病应与特发性双侧面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和轻度葡萄膜炎等易引起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相鉴别。癌性脑膜炎、白血病、外伤、恶性肿瘤、糖尿病、先天性疾病、颅底蛛网膜粘连等均可引起双侧面神经麻痹。因此,临床上对发生双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应做如下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糖、尿糖、脑脊液常规、细胞学检查及头CT扫描。 西医治疗主要用激素、能量合剂和维生素B族,预后较好。个别病例可遗有单侧或双侧面神经轻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