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腹腔脓肿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腹腔脓肿

2009-12-05 www.studa.net A +

作者:王敬,邵成伟,左长京,田建明

【关键词】腹腔脓肿;介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腹腔脓肿35例,脓肿直径2.5cm~13cm。24例单发性脓肿,11例为多发性脓肿。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结果:22例患者行1次穿刺引流,13例行第2次穿刺引流,其中5例做3次穿刺引流。35例患者平均引流15d,经临床、B超及CT随访未发现残存感染灶或者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疗效确切、安全、微创。

  [关键词]腹腔脓肿;介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腔脓肿临床颇为常见,以往多采用开腹行脓肿切开引流的手术方法治疗。近年来,随着影像引导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采用B超或CT引导方法进行治疗[1]。我们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引流导管治疗腹腔脓肿35例,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31岁~67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临床症状典型:持续性高热,体温达39℃以上,腹痛、腰背部疼痛明显,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病程7d~12d不等。B超及CT明确诊断为腹腔脓肿:其中肝脓肿17例,膈下脓肿5例,胰周脓肿4例,肠间脓肿4例,髂窝脓肿5例。脓肿直径2.5cm~13cm。24例单发性脓肿,11例为多发性脓肿。仪器及导管:PickerPQ5000V螺旋CT机,腰穿包,日本八光18G穿刺针,大的脓腔选用美国COOK公司PTCD多孔猪尾巴导管,8.5F或10.2F,最大径2cm~3cm以下的脓腔用日本八光公司开花型导管,8.5F或10F。0.2%甲硝唑溶液、生理盐水等。

  1.2 穿刺步骤 根据脓肿的部位,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行CT平扫后于体表放置标记物,3mm~5mm层厚扫描病灶区,确定最佳穿刺点,测量进针的角度及深度。常规消毒铺无菌治疗巾,穿刺点局麻后,用尖刀在穿刺点皮肤戳一小口,穿刺针沿拟定的穿刺路线穿入脓腔,行CT扫描,当穿刺针到达脓腔内满意位置后,取出针芯,抽吸脓液,并留取适量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然后,连接20ml或50ml注射器抽吸脓液,尽量将脓腔里的脓液抽干净,抽吸脓液时术者可将导管适当前后改变位置以利于充分引流出脓液。脓液抽吸不出时再行CT扫描观察脓腔情况,若脓腔明显缩小,便可向脓腔内缓慢推注0.2%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直到抽出液明显变清亮为止,亦可用庆大霉素或其他敏感的抗生素液进行脓腔冲洗。治疗过程中适时CT扫描,观察导管位置以及脓液情况,做适当调整。冲洗完毕后,引流管作妥善固定回病房进行持续引流,必要时作负压引流。一般用甲硝唑、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等药液每天冲洗脓腔1次~2次,夹闭引流管1h~2h后开放引流,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多发性脓肿应分别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方法同上。

  1.3 术后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等,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并加强支持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对于较大脓腔发生引流不畅时及时行B超或CT检查观察导管及脓腔情况。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