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肝细胞癌患者以男性为多,男女比例在国内为6.3∶1,国外报道在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癌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1[5]。肝细胞性肝癌与性激素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引起肝腺瘤肝细胞性肝癌以男性居多等,这些临床现象均提示,性激素与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患者ER表达不同于非肝病患者[6]。ERα基因多态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ERα基因1号内含子PvuⅡ(IVS12397T>C,rs2234693)和XbaⅠ(IVS12351A>G,rs9340799)[3]及1号外显子上游STR多态性[4]。 Nilsson等[7]认为E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2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可能导致基因在转录、翻译水平失调,导致ERα表达、功能异常。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在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疾病易患性有相关性,P等位基因患此病风险是p等位基因的0.490倍,提示P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研究还发现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在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与疾病有关,X等位基因患此病风险是x等位基因的1.954倍,提示X等位基因可能是其遗传易感基因,换而言之是其危险因素。在本研究还对中国西南人群的ERα基因STR多态性进行分析,确定7种等位基因,病例组和对照组TA重复序列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3.412,P=0.037)。再以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各等位基因的频率是否有差别,发现病例组患者TA13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6)。TA15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3)。病对照组以TA14等位基因所占比例最高,与文献报导一致[8]。从而说明ERα基因(TA)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原性肝癌发生有关,TA13等位基因是其危险因素,TA15是其保护因素。关于基因多态性机制方面,由于1号内含子位于氨基末端主要转录功能区,其含有增强子等重要调节序列,因而在其中发生碱基置换有可能产生两种影响:一是原有的剪接位点消失,二是产生新的剪切位点。无论是那一种形式,都可以导致mRNA的错误剪接,产生异常的mRNA,最终产生异常的表达产物。而ERα是雌激素发挥作用的中介,雌激素必须通过与ERα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故不同的ERα基因型有可能决定不同个体间ER表达水平与功能差异,进而影响到体内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其中P基因型可产生与转录因子B2Myb结合功能点,从而影响ERa基因转录活性[9]。STR的产生机制,普遍认为是DNA复制过程中滑动,或DNA复制和修复时滑动链与互补链碱基错配,导致一个或几个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Valdas等[10]认为从统计学角度看,其产生采用的是逐步突变模(Stepwisemutationmodel,SSM),即每一次突变均增加一个或数个重复单位,从而导致一个新的等位基因的出现。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功能目前尚不甚明了,但已发现其可能参与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基因调控及细胞分化等过程,有自身特异性结合蛋白,还能直接编码蛋白质,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碱基序列。ERa基因多态性与样本大小、地域、民族等相关,故其与原性肝癌关系尚需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进行进一步研究证实。?>(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原文:华夏肝癌网
雌激素受体_基因Pvu_Xba_STR多态性与原性肝癌的关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