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是肛管、直肠炎症病理过程的急性期,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感染也可向上穿透肛周筋膜,扩散至坐骨直肠窝,早期有时误诊为血栓性外痔,但后者边界清楚,周围皮肤无炎性反应。
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肛周脓肿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一般被认为是细菌感染肛隐窝并经肛腺导管进入括约肌间隙所致(即肛腺炎、肛窦炎、肛周脓肿的过程)[1,2]。肛周脓肿一经形成,很难自愈。要等待脓肿表面自行破溃,形成肛瘘,可能会招致炎症扩散和增加患者的痛苦。故手术治疗是必需的,而且治疗越早越好。肛周脓肿手术的原则是充分引流,正确寻找、处理内口,彻底清除原发感染病灶、感染的肛窦、肛腺及导管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单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使其手术后形成肛瘘,再二期行肛瘘手术[3]。至今仍有不少学者主张二期手术治疗方法,但其疗程长,病人受二次手术的痛苦,既消耗经济,又损失劳动力。文献报道[3],20世纪50年代国内已经开展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国外于70年代才开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手术方法有各种各样,有主张采用放射切口状切口切开排脓的,其优点是:能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减少疤痕形成,尽可能保持肛门功能;也有学者主张采用切开挂线一次性治疗方法,其要点是:麻醉必须充分,切口必须够大(即脓腔多大,切口多大),内口必须准确;还有学者主张采用一期对口引流法,取得满意效果,其方法是确定内口后分别在靠近内口和远离内口的脓肿表面作一放射状切口,其远端切口应选择在脓肿最低位置并切开至脓肿边缘,排尽脓液,在内口处与近侧切口间组织全层剖开或部分切开后挂线[4,5]。我们对低位肛周脓肿行1期切开、开窗引流;对高位肛周脓肿行Ⅰ期切开、开窗引流加挂线疗法。能较具体的处理好各类肛周脓肿。具体方法是:手术中于脓肿表面做长梭形放射状切口、开窗引流,使创口不易于过早愈合,保证了引流充分、通畅;因切口为放射状,减少手术后疤痕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术后肛门畸形的发生,较好的保护肛门的功能;对高位肛周脓肿在切开、开窗、引流的基础上加以行挂线疗法,使其由于挂线的紧缩刺激使括约肌与其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达到边勒开边修复,不致括约肌急剧离断,故无出血及肛门失禁,亦不易造成假愈合。术后加强换药避免假愈合和复发。所有的病人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该方法适合于绝大多数肛周脓肿患者,具有痛苦小、疗程短,Ⅰ期治愈率高的优点,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的功能和外形。是目前治疗肛周脓肿较理想之术式,值得推广。
[1]张庆荣,主编.肛、直肠脓肿,肛管大肠手术图解[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95-110.
[2]张东铭,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7-1473.
[3]杨向东,张峰,安敏,等.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5):37.
[4]朱文,王桂明,陈谦,等.切开旷置对口引流治疗肛周马蹄形脓肿54例[J].四川中医,2002,21(7):28.
[5]赵江鱼,沈格红.粘膜顶端贯穿分扎术治疗肛瘘、肛周脓肿100例[J].陕西中医,2002,15(6):45.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