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

2009-12-05 www.sshuai.com A +

Copyright©1995-2009版权所有中医尿毒症治疗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做医疗诊断依据。
咨询电话:800-868-5120(固定电话免费)0551-51609895160896联系站长QQ:391517111
皖ICP备07502895号体检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调查,了解了高尿酸血症与高血脂、糖尿病有密切关系,从而对这些疾病能更好的预防,而高血脂、高血糖又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故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起到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6~2007年男性在职厂处级健康体检者225名,年龄32~54岁。

  1.2检测方法全部受检者禁食8小时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尿酸酶法测定血尿酸;胆固醇酶法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所用仪器为日本OLYM-PUSAU640生化自动分析仪,所用试剂为国产中生试剂。

  1.3诊断标准根据美国1997年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将血尿酸(UA)>420μmol/L定为尿酸增高;根据1997年全国血脂防治会议建议,将胆固醇(CHO)≥5.72mmol/l,甘油三脂(TC)≥1.7mmol/L定为高脂血症;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空腹血糖受损标准将血糖≥果6.1mmol/L定为血糖升高。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5例中高尿酸血症者99例,尿酸正常者126例。高尿酸血症组胆固醇升高者54例,甘油三酯升高者81例,血糖升高者36例,血尿酸正常组胆固醇升高者36例,甘油三酯升高者54例,血糖升高者18例。高尿酸血症组高血脂、高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高尿酸组中甘油三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胆固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高尿酸血症与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略)

  *表示高尿酸血症组高甘油三酯发生率与高胆固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x2值为5.34,P<0.05

  3讨论  尿酸是核酸中嘌呤在体内代谢的终末产物,其含量与体内核酸分解代谢速度以及肾的排泄功能有关。70%以上的尿酸从肾脏排泄,游离尿酸盐可自由滤过肾小球,但滤过肾小球的尿酸盐几乎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尿酸的产生与排泄相对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如果尿酸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可使尿酸蓄积而导致高尿酸血症。一般认为血尿酸超过420μmol/L时即可诊断高尿酸血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说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增高[1],这可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饮食增加有关。本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组中的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2]。高尿酸血症引起血脂、高血糖的患病率增加机制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高尿酸血症的尿酸盐会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并通过嘌呤代谢和脂肪代谢的相互关系,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明显升高的血胰岛素水平是影响因素,其机制为胰岛素作为一种生长因子,能刺激动脉壁细胞的生成和增殖,并干扰脂质代谢,加重血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3]。高血脂、高血糖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因此高尿酸血症不仅有可能是痛风发作的前驱阶段,也可能性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其他心脏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还提示高尿酸血症组高甘油三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胆固醇的发生率。血甘油三酯的升高与冠心病的关系至今尚存在较多的争论。近期学者的研究认为甘油三酯的升高常伴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或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还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此外许多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多伴有肥胖症和高血压,这些因素亦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4]。因此我们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能过多进食高嘌呤、高蛋白食物,适当锻炼,降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对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及地治疗,防止痛风的发生,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减少或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杨友岩,唐富林,尹培达.21家医院痛风住院构成比15年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1):10  [2]BonoraET,TargherMB.Relationshipofuricacidconcentratetocardiovascularriskfactorinyoungmen,roleofobesityandcentralfatdistribution,theVeronoyoungmenarteriosclerosisriskractorsstudy[J].IntJObesRelatMetubDisore,1996,20(5):975  [3]BainSC,DodsonPM.Thechronic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yndrome(syndromeX):mechanismsandimplicationforartherogensis[J].PostgradMedJ,1991,67(5):922  [4]曾举宏.心血管病治疗精要[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267-268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