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格林-巴利综合征

论文: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

2009-12-05 www.govyi.com A +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衰竭;辅助呼吸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一般预后良好,最致命的症状是呼吸肌麻痹,因而对呼吸衰竭的抢救是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对2004年6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的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例患者均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1~84岁,平均54.8岁。7例患者中表现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6例,瘫痪不对称1例,以左上肢为主。合并延髓麻痹6例,双侧周围性面瘫2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双侧Ⅲ、Ⅳ、Ⅵ、Ⅶ、Ⅷ、Ⅸ、Ⅹ对颅神经,呼吸肌麻痹出现的时间在病程的第3~15天,平均6.75天。本组按Hughes功能评分(1978)本组患者均需要辅助呼吸。

1.2应用机械通气的指征患者出现胸闷、烦躁、出汗、心率增快,动脉血氧分压(PaO2)<70mmHg,在吸氧状态下低氧不能纠正时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SIMV模式支持,插管2天后自主呼吸仍不能维持正常通气时改用气管切开。

1.3脱机指征患者呼吸增强,肌力恢复,咳嗽有力,SIMV呼吸频率降至4~6次/min,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给予脱机。

1.4电生理检查7例患者中6例进行了电生理检查,根据GBS电生理诊断分型标准分为脱髓鞘型(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主)和轴索型(以神经轴索受累的诱发电位波幅明显下降为主)。6例患者中轴索型3例,脱髓鞘型2例,混合型1例。

1.5治疗方法包括大剂量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治疗[0.4g/(kg・d),共5d],血浆置换疗法(PE)[每周2~3次,共置换3~5次],皮质类固醇治疗(H)3种治疗方法。出院时再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临床类型、治疗方法、辅助呼吸使用时间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见表1。

3.1重视重症患者的监测Lawn等[1]认为病情进展迅速、延髓麻痹、双侧面神经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4个指标为高度危险因素。本组7例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间大多在7天左右,其中6例有延髓麻痹,2例合并双侧周围性面瘫,1例合并有多颅神经损害,提示合并颅神经损害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高。延髓麻痹是GBS的独立危险因素[2]。

3.2电生理改变对病情的影响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cutemotoraxonalneuropathy,AMAN)是Feasby等于1986年首先报道并命名的,目前的多数研究均认为它比经典的GBS-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患者有更严重的病情和不良预后。Guillermo等[3]研究显示,AMAN较AIDP患者病情进展更快,具有更高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程中需辅助呼吸的机会更多,患者预后更差。但Ho[4]等报道表明[5]AMAN患者与AIDP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后有研究表明(5)AMAN患者的恢复呈双相性,一些较快,一些较慢。其解释是,AMAN患者的病理显示不同程度的运动轴索损害,早期轻度的改变仅局限于Ranvier结区或运动末梢的轴索,若度过此期则预后较好;否则预后较差,且早期出现肌肉萎缩。本组7例患者中有3例为轴索型,1例为混合型,因病例少与脱髓鞘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轴索型有明显的呼吸肌麻痹发生率增高的趋势。

3.3尽早明确呼吸衰竭并早期给予机械通气合并呼吸衰竭的GBS患者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对临床上出现呼吸肌麻痹的患者立即予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自主呼吸仍不能维持正常通气时改用气管切开,6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呼吸衰竭阶段,出院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百度中搜索:合并呼吸衰竭的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谷歌中搜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