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 股骨髁间骨折,临床较为少见,多发于青壮年男性。股骨下端之内外髁膨大,其近侧部为松质骨与坚质骨之临界处。当从高坠下足着地或膝着地时,产生股骨下端之坚硬骨皮质向两髁间插入性损伤,发生两髁劈裂骨折。外力小时可仅为裂纹。但这类骨折大都有明显移位,骨折线呈“Y”形或“T”形,两髁分别向内外侧分离移位。 因骨折线通过股骨髁间凹,故该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往往形成膝关节的巨大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 都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膝关节腔内有大量积血,高度膨胀,即应想到有股骨髁间骨折之可能。双髁骨折,沿股骨下段两侧自上而下仔细触摸,常可清楚地触及向内外分离移位的骨折块,以手轻轻对捏两髁时,很易查知骨折摩擦征。x线拍片甚为必要,主要观察骨折线的形状和骨块移位程度,注意是否有碎骨片进入关节腔。应注意检查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搏动,因过大的血肿压迫、或骨折端的移位,可能伤及胭动脉。 【治疗】 一、整复与固定: (一)无明显移位的裂纹骨折,无需整复,将患肢略抬高,N部垫以软枕以使膝保持在微屈位,局部用瓦形纸壳,内外相扣,扎带扎缚。 (二)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加持续牵引。有移位的骨折,必须予以良好复位,并维持良好的对位直至愈合,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整复前先在严格无菌下抽吸关节内积血,抽尽后注入普鲁卡因局麻。整复法:患者仰卧,上助手握住股上段,下助手握足及小腿下段,拔伸牵引,术者立于患侧,双手相扣,两手掌根部抱于两髁,相对扣挤,并纠正因腓肠肌之牵拉而产生两骨块的轻度后旋。在施行扣挤法之同时,下助手在用力牵引下将膝关节于伸直的基础上作几次轻度屈曲动作,有利于骨折块之准确对位,并趋于稳定。整复手法完毕,维持拔伸状态,括以棉垫,用6~7块小夹板固定,内外侧板下端屈成弧形,使之与内外髁之膨隆形状相符,扎带扎缚。然后在小腿贴胶布做皮肤牵引使伤肢伸直位,N部垫以薄棉垫,牵引重量3~4公斤。若肌肉较发达,皮肤牵引力不足时,可用胫骨结节牵引。 做完骨牵引术再予以整复,局部小夹板固定。 整复固定后,应及时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如对位不良时,则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无效时,即考虑手术治疗。 (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应用: 适应症:骨块移位大经闭合手法整复对位不良,或固定不稳定易再移位者,应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固定。 手术步骤与方法:腰麻患者仰卧,取膝前髓骨内侧纵切口,长约14厘米,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注意勿伤及切口内侧的隐神经髂下支,纵行切开深筋膜及股直肌与股内侧肌的腱联合部,于髋骨内侧切开髋支持带与关节囊,向外推开髋骨即显露两骨折块,清除关节内积血,略牵引小腿并徽屈膝,用骨衣起撬动骨块并以手捏挤,使之正确对位,用骨钻钻孔,选取合适的弯形四孔钢板和适当长度的螺丝钉作内固定。冲洗关节腔,彻底止血,仔细缝合关节囊,然后依层缝合刀口。 术后用背侧石膏托固定,膝微屈位2~3周。 二、辨证用药:一般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处理。但该损伤瘀血较重,应加大活血化瘀消肿药力。有瘀血发热者,也属常见,可用清心药④加减。局部瘀紫肿硬时,可外敷祛瘀消肿膏(13)。 三、练功活动:初期锻炼股四头肌的主动舒缩运动,并可活动踝关节。通过肌肉的主动舒缩,以改善血运,加速肿胀消退并防止肌肉萎缩。7~10日后,骨折基本稳定时,可轻微屈伸膝关节。牵引的患肢可由别人用手托住N窝,作托起放下的动作,每日活动数次,以使膝关节产生轻度屈伸运动,如此可防止关节之粘连,并对关节面有“自身模造"作用。骨折基本连接后,即可主动锻炼膝屈伸,直至功能恢复正常。内固定患者,可3~4周后去除外固定,中药烫洗,加强功能锻炼。进行负重活动须待骨折牢固愈合后,一般不少于6~8周。 【预后】 股骨髁部血运丰富,双髁骨折一般4~6周即可愈合牢固。预后好坏决定于骨折复位的程度,复位越好,疗效越佳。骨折块如复位不良,虽然骨折线不通过负重的关节面,但由于两股骨髁负重关节面失去正常协调关系,或由于两髁间前方髌股关节面的不光滑,晚期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骨块移位大,错位连接者,还可造成膝关节畸形(内翻或外翻)。所以,股骨髁间骨折,要求必须予以准确复位。如闭合复位不理想时,应果断地及时予以手术切开复位,并作内固定,以预防继发症的发生。应强调术后的功能锻炼,因往往关节内手术致成严重粘连,虽然骨折块对位满意,但因关节有严重粘连而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