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疝(femoralhernia)是指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好发于40岁以上妇女。女性骨盆宽大、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容易发病。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股管有上下两口,上口即股环,有股环隔膜覆盖,下口为卵圆窝,覆盖一层薄组织即筛状板,大隐静脉在此穿过筛状板汇入股静脉,是阔筋膜的一个缺陷,可形成疝。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被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经股环向股管突出而形成疝。疝块进一步发展,即由股管下口顶出筛状板至皮下层。疝内容物常是大网膜或小肠。股管内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出卵圆窝后折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加上股环本身狭小、周围韧带坚韧,极易发生嵌顿和绞窄。股疝的嵌顿率是腹外疝中最高的,达60%,其中半数是绞窄。
1、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右侧多见。
2、通常股疝无特殊不适,只在腹股沟下方近大腿根部处有圆形肿块。因股管细,股疝行径曲折,疝块外有较多脂肪组织,休息平卧不易使疝块缩小或完全回纳消失。进一步发展,疝囊易与大网膜发生粘连难以回纳,成为难复性疝。咳嗽冲击感亦不明显。
3、约半数或更多的股疝可并发嵌顿和绞窄,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出现明显的肠梗阻症状。多因急腹痛或绞窄性肠梗阻就诊。因此,对外科急腹痛的患者,不应遗漏腹股沟及股部的检查。
1、腹股沟疝股疝有时会与腹股沟疝混淆。若以腹股沟韧带为界,股疝肿块应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下方,耻骨结节的外下方,而腹股沟疝肿块则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股疝一般较小,不易回纳,也常无反复脱出病史,腹股沟疝则较易回纳,且其回纳行径不同于股疝的行径。
2、大隐静脉曲张于卵圆窝汇入处曲张的大隐静脉可形成一静脉团,须与股疝鉴别。如平卧后抬高患肢,静脉团块迅速消失,站立后又复出现,并伴有下肢静脉曲张。
3、慢性淋巴结炎股三角区慢性淋巴结炎可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并易推动,还可能有急性感染史。股疝为单发难复性肿块。
4、髂腰部结核性脓肿脊柱或骶髂关节结核所致的寒性脓肿可沿腰大肌流至腹股沟区,表现为一肿块。着一肿块也可有咳嗽冲击感,平卧时可暂时缩小,易与股疝混淆。仔细检查可见这种脓肿多位于腹股沟的外侧部分、偏髂窝处,切有波动感。检查脊柱时常发现腰椎有病征。
股疝易嵌顿和绞窄,应早期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术。手术入径分腹股沟上和腹股沟下两种。
1.腹股沟上入径采用斜疝切口,逐层解剖显露腹股沟管后壁,将圆韧带/精索牵向上,在腹股沟韧带上内侧切开腹横筋膜,即可找到股环和疝囊颈。切开疝囊颈,回纳疝内容物,于股环上方行疝囊高位结扎,远端疝囊不需处理。遇有嵌顿性股疝必须将股环内界的髂耻束返折部和陷窝韧带剪开松解,再将疝块推送回纳,切忌在股管上口提拉嵌顿的疝内容物。
股疝的修补是将腹股沟韧带、髂耻束、陷窝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以闭合股环,注意避免误伤股静脉;亦可采用mcvay法将腹内斜肌、腹横腱膜弓、腹横筋膜的上切缘以及联合肌腱缝合于耻骨梳韧带,并在外侧缝到股鞘和精索的内侧处。
2.腹股沟下入径在腹股沟韧带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