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结核由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称为寒性脓肿。骨与关节结核为继发性疾病,多继发于肺结核,少数继发于肠结核、胸膜结核或淋巴结结核。结核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发病部位,可在原发病灶活动期发病,也可在原发病灶愈合后很久才发病。病变活动期时血沉增高。X线检查示骨质疏松、脱钙现象及骨质缺损。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30岁以下的患者占总数的80%以上。从发病部位来看,脊柱结核最多,约占1/2,下肢结核约占1/3,余为其他部位结核。本病起病很慢,化脓也迟,溃后不易收口。因发病在骨与关节,故每多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疾,重则危及生命。
中医将骨与关节结核归入“流痰”范畴,由于发病部位不同,中医名称较多,如患于背脊称龟背痰,腰椎两旁称肾俞虚痰,环跳穴附近称附骨痰,膝部称鹤膝痰,足踝部称穿拐痰等。先天不足,肾亏络空是病之本;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则是病之标。
患处隐隐酸痛,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肌肉萎缩,关节呈梭形肿胀,脓熟有波动感。破溃流稀脓,或夹有败絮样物质干酪样坏死。日久形成窦道。病变在颈椎、胸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
分四型。①风寒湿痰型:仅觉患处隐隐酸痛,不红不热,皮色如常,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但全身情况尚无明显变化或时发轻微寒热。②寒痰化热型:在原发或继发部位,渐渐肿起,有时疼痛,有时不痛,骨酸漫肿,乍寒乍热,朝轻暮重,此为寒化为热已进入酿脓阶段。如果脓已成熟则患处出现透红一点,中有软陷,重按应指。③气血两亏型:溃后病久,元气不支,食欲减退,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疲软,或伴有面色无华,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④阴虚火旺型:溃后伴有午后潮热,颧红,骨蒸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光红,苔少,脉细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温经通络,散寒化痰;温补托毒,补益肝肾气血。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涪可应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中药,如桂枝、鹿角片、炮姜、白芥子、黄芪、党参、焦白术、当归、丹参。再随证选用中药,如风寒湿痰型选用净麻黄、熟地、百部、丹参;寒痰化热型选用炙穿山甲、皂角刺、附子、黄芩;气血两虚型选用茯苓、五味子、酸枣仁;阴虚火旺型选用玄参、龟版、鳖甲、知母、地骨皮。
2.外治绦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盖贴,以促其消散。
3.手术法内脓已经成熟,或按之有明显应指者,应及时切开。瘘管袋脓者,宜扩疮。溃后先用五五丹药线引流,以提脓去腐;如已成瘘,疮口过小,脓出不爽者,可用白降丹或千金散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以化腐蚀管;后期脓水清稠者,为收口之象,改掺生肌散以促收口。
4.针灸法初期,可配合隔姜灸、雷火神针灸法,或配合熨风散局部熨之;脓熟之时,用火针烙法,开口大小,以排脓通畅为度。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敛者,配用附子饼灸法。
5.体位法适当的局部制动可使病变处活动减少,负重减轻,并能减轻疼痛,有利于组织修复。局部制动可应用石膏托、夹板或牵引。脊柱结核可应用石膏腰围钢条、皮制腰围或支架保护,并睡硬板床。
6.情意法本病为纯阴证,与内伤七情关系甚密,多由忧思郁结而成,郁怒也可使疾病发展,因此清心静养和精神安慰也有助于恢复健康。
7.食疗法海参10克,木耳5克,共炖极烂;鲫鱼l条(洗净),肚内塞人香菇、火腿丝或鸽肉,加葱、豆豉共煮;青鱼1条(洗净),肚中塞人精肉、蘑菇、调料,蒸食。
本病诊断明确后,应以抗痨为主,但应用抗结核药时需注意毒副反应。链霉素容易引起听神经及肾脏损害;口服对氨柳酸,易引起胃肠反应;利福平长服可引起肝脏损害,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胺丁醇口服,可引起视力减退。脊柱结核并发瘫痪者,应帮助其翻身、擦浴。防止并发褥疮;骨关节结核应强调全身调治,加强营养及充分休息。患者发热、患处化脓时,消耗增多,更应补充营养,注意高能量、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完全不必忌口。但在病变进展时,忌食鱼腥、葱、椒、蒜、酒等腥臊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