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

2009-12-05 yyjmd.5d6d.com A +

寰枢关节依据脱位程度可分为全脱位和不全脱位(半脱位)。全脱位患者,多系外伤所致,病情危重,均伴有严重的脊髓损伤,死亡率甚高。临床上以半脱位常见,依据寰椎半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后、侧方、旋转和复合型(两种以上方向)半脱位。由于X线检查本身的局限,对复合性半脱位、半脱位的程度、旋转角度、分型等变化不能或缺乏直观可靠的显示,CT则优于X线。'?6@;D9F%J4r8n4f%e
0L8U2S;[.^/c3C1~
临床表现为颈痛、颈僵、头倾向一侧,下颌向对侧旋转,头颈活动不便;枕颈部疼痛、突发性斜颈、颈部旋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和反射等病理体征;可出现轻重不同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眩晕、欲睡、恶心呕吐、耳呜、复视。标准张口位X线平片显示齿突轴线偏移寰椎轴线,齿突两侧缘与寰椎侧块内缘间距不等,部分病例关节突关节错动或不对称,均符合X线诊断半脱位的标准际。7i7v&Y"b0x#W3J,y.\6R
寰枢关节的关节突关节囊大而松弛,关节面较平坦,活动范围较大,椎间无间盘组织,构成了寰枢关节易于脱位的解剖学基础,目前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炎症、创伤、发育畸形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无明显原因。
(^%Z.?'p7V$bX-V.Q,J8D,O4d3S
1半脱位程度和横突孔变化与椎动脉供血不足
+g(v:W2H8r$r;_;}+h*x两侧椎动脉自第六颈椎进入横突孔,到达第一、二颈椎间弯曲度最大,半脱位时椎动脉发生狭窄或关闭,致小脑、前庭供血不足,产生恶心、呕吐、眩晕、下降呜等症状。横突孔越小,半脱位程度越大的患者,其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就越明显,反之症状就轻。因此CT在观察横突孔变化、半脱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s5}2E:j8U0o.P6e/d%i6P.i%D
2齿突偏移方向和距离:X线平片只能显示齿状突、寰枢侧块等结构平面关系,有时齿突偏移方向和距离与实际不符,因齿突的位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邻近骨结构的重叠、体位不正、投照中线偏移,颈部肌力不平衡,脊柱侧弯的代偿等均能导致齿状突偏移出现假像。因此单纯依据X线片有时可引起误诊。患者中有以头晕、颈僵痛、头颈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标准X线张口位片显示齿状突偏移轴线位置3.omm以上,两侧块轻度不对称,提示寰枢关节半脱位,但经CT显示寰椎与齿突位置正常,未发现任何脱位征像,此种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多考虑为颈椎小关节突紊乱,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而X线片所示齿突偏移则为假像移位。)b6o.d6G*f']6o3b3T
7R/O;b1A:Q5~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分类: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寰枢关节突可向前后、左右、旋转和多方向移位;依脱位的方向和复杂性可分为:单纯性半脱位和复合性半脱位。
3a#J/\$o+])r9`$I*u9j*z(p寰枢椎之间有4个关节,中部及外侧各有2个关节,在中部,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中部组成前关节,齿状突和横韧带组成后关节称齿状突关节(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外侧由两侧侧块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组成关节突关节。
$W*d7R6O0}$}4Q4D&l%}8R%e寰枢关节是构成头颅旋转运动和部分屈伸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主要依赖子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外伤、炎旅、先夭性畸形均可致寰枢椎脱位,如能及时正确诊治,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常不被人们所注意,漏诊后可导致颈推不稳和继发性神经损伤。,a)x:q.S-q9a1S
!O)~%u7r2R6w4s
寰枢关节解剖及发病机理寰枢关节解剖有其特殊性。寰稚和枢推之间没有椎间盘,其形态与其余5个颈稚有明显差别。有两组关节控制寰枢关节的运动。第一组关节是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的下关节面与枢推的上关节面构成。第二组关节是寰枢正中关节,由齿突前后的关节面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及齿突和寰椎横韧带之间滑液囊构成。这种结构特点允许寰枢关节较大范围轴向旋转、某种程度的屈伸及小范围的侧屈。翼状韧带起着限制寰枢关节过度轴向旋转的作用,Panjab研究发现,当一侧翼状韧带被切断后,对侧韧带功能也丧失,轴向旋转在双侧都有显著增加,提示双侧翼状韧带必须保持完整,才能限制轴向旋转,否则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Dickman认为横韧带是枕颈部最大、最厚、强度最大,但缺乏弹性且相当坚硬的韧带。它是稳定寰椎最强有力结构,限制屈曲时寰椎向前滑动,但容易被快速的剪切力或加速度的力量所损伤。横韧带断裂后,枕颈部的其余韧带容易遭受牵拉,并使之支持固定作用大为削弱,甚至发生显著移位。
!U,Gn)C$}!{'[3q#_寰枢关节是脊柱中活动度最大,也是最不稳定的部分。外伤可直接造成寰枢关节损伤,或引起关节囊、韧带的撕裂,炎症可引起滑膜充血、水肿、韧带松驰,导致本病的发生。如合并颈椎畸形和/或横、翼状韧带的先天缺陷,则更易发生旋转半脱位。&S(C(J)R4B+\(y-_
正常人的齿突与侧块间隙两侧可存有差值,其平均差值为0.9mm;张口位断层X线片,测量齿突与侧块间距,两侧差值≥2mm,寰枢关节面两侧差值≥lmm,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4y:b%A1]3S4y9W
本病治疗简便,多数患者行枕领带牵引,对严重旋转半脱位者行颅骨牵引,均可全部复位。#}6m2~.L8p&t/C/O/B
!X9n;@0Z#b#X3e.h
诊断: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多发,临床上突发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旋转受限,少数可有神经症状。接诊医生遇有上述临床表现的病人应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满足于“落枕”、“软组织扭伤”及“颈筋膜炎”的诊断而延误了早期诊断治疗。应行颈椎正侧位片及开口位照片。寰枢关节间隙测量为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组x线测量,齿状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均值为3.5mm,与文献报告接近。我们亦同意具典型症状者,此差值>3mm时作为重要诊断参考的观点。当患者伴有横韧带撕裂或发育缺陷时,侧位片上可见寰齿间距增宽。寰齿间距>5mm时应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对于病人处于严重斜颈固定,普通照片无法明确诊断者,可以加用断层摄片或cT检查。cT克服组织结构重叠,可以看到寰枢关节绞锁,寰椎横径与枢椎横径不平行。同时还可了解有无脊髓受压情况。
%C0P0K*J3w
(?/R:U"]$J6H4a2W(]3|治疗:本病应早期确诊,尽早治疗,可避免畸形难矫正及不稳定因素持续存在造成脊髓损伤。有颈部或上呼吸道感染需抗感染治疗,因肿瘤引起者需手术切除肿瘤。对儿童寰枢椎旋转半脱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行领枕布带牵引。病程越短,越易复位。手法复位技术上有困难及危险,不易提倡。本组牵引2一3周,维持重量2一3kg,均能获得满意效果,继续用颈围固定4周至韧带坚强愈合。有人主张在脱位纠正后行寰枢关节融合术。我们认为,由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在发育中还可以不断加强,治疗后复发并不多见,且寰枢椎融合术可致头颈部旋转活动度减少,因此手术应慎重。延误早期治疗,常需加大牵引重量或采用颅骨牵引,并延长牵引时间,虽能使症状消失,但常不能完全恢复环枢关节正常关系。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