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眼病因
鸡眼:一般长于脚上,也有长在手、胳膊上的,是由足部过度摩擦,挤压,垫硌以及机械性外伤等,使角质增生而形成。也可因足趾畸形(如拇趾外翻,锤状趾,趾骨过大,趾节过长,趾背隆起)或足部畸形(如跛足,垂足,扁平足,缠足)以及腿部某些疾病引起足部异常着地,皆可致使足部垫硌,刺扎,摩擦等而发病,样子像鸡的眼睛。
2、鸡眼发病特点
鸡眼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及老年人。鸡眼的发病与职业也有密切的关系,多发于纺织工人,炼钢工人,搬运工人,木工及经常行军的战士,也常见于从事其他久行,久立工作的人员。另外,鸡眼的发病与某些疾病有关,可见于干足,汗液分泌过少,无汗以及患角质增厚型足癣者。鸡眼多发生于足掌,有时也发于足跟部,趾缝及趾甲附近以及甲沟等处。由于足弓极少摩擦,所以不易发生。鸡眼有硬软之分。硬鸡眼好发于足底以及小趾外侧,趾背等骨突出或易受压摩擦处,圆或卵圆形。表面扁平,质硬,呈淡黄色,其尖端可深达其皮的乳头层,在站立或行走时,往往因压迫乳头层的感觉神经末稍而引起剧痛,致走路艰难。软鸡眼多发生于相邻区两趾之间的一趾,由于潮湿而被浸软,因而变为灰白色,且有恶臭。
3、鸡眼症状
鸡眼的外观多数呈扁平而稍隆起,皮纹中断,呈模糊的角质斑块,有淡黄,蜡黄,深黄或青黄等颜色。向内的尖端部分变小,其形状不一,有圆锥形,小钉状,肉刺状,豆状,圆柱状,半球状,羊角状,鸡眼状等。从质地上看,有的从上到下皆为角质;有的上部较硬,下部则呈软白色筋状物,有明显触痛;还有的病变较软,多发生于汗足的趾缝间。在去除鸡眼的角质块后,常在基底部见到小片状乳白色膜状物,这种膜状物,就是鸡眼生长的基础。鸡眼有合并肉刺的情况,从外观看,在皮纹模糊,中断或消失处,有米粒大小的淡黄色的圆点,祛除角质栓后,可见到数颗肉刺,此肉刺与真皮乳头层相粘连,触及时非常疼痛。
4、鸡眼辨别
由于鸡眼和胼胝,跖疣的生长位置,症状相似,故须将三者加以鉴别。
鸡眼为圆锥状角质增生并嵌入真皮层,时常引起压痛。胼胝则是隆起的角质增厚块,没有向内嵌入的锥状硬角质块,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真皮内有轻度炎症浸润者会引起硌痛。跖疣如用片刀削去其表面部分,可出现点状黑色斑点(为红血蛋白或血点)或针尖状出血点,通常挤疼明显。三者组织病理学也不相同。此三种疾病的鉴别详见下表。
鸡眼、瘊子鉴别:生长位置以受力点处为主位置不固定,可以在任何位置断面光泽度用刀削去角质层(老皮)断面粗糙,有黑色出血点。用刀刮、刺、挖、手抓、搔等。刺激后会增多、增大。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用刀削去角质层时)鸡眼不出血。瘊子特别容易出血。原因由于挤压、摩擦等原因生成的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多汗或外伤等原因,致使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生成的大小一般较小(如米粒、豆粒)可能很大(如刺激后增大至整个足(手)部)有疼痛感。
鸡眼、胼胝和跖疣的鉴别
胼胝鸡眼跖疣
年龄中老年多见青壮年多见青少年多见
病因长期受压摩擦长久站立,行走受压局部多汗或外伤引起
颜色淡黄而透明灰黄、蜡黄或深黄色污黄或污褐色
表面症状表面扁平或丘状隆起的角质增生块。中央厚,边缘较薄表面光滑,皮面平或隆起,圆形角质增生,鸡眼所在皮纹模糊或中断边缘不规则呈赘疣状损害,角质增生块粗糙,无皮纹可使甲板掀起用片刀稍修深十有八九呈点状出血
痛感一般无疼痛,严重时可有压痛多为压痛挤捏痛
出汗一般少汗多汗
复发倾向易复发去除病因及治疗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很少复发
上一篇:什麽是寻常疣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