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a)

2009-12-05 www.med66.com A +

  急性胆囊炎(acutecholecystitia)是由于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而引起胆囊出现急性炎症,,临床表现有发热、右上腹痛及压痛、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增高等。多见于胆囊结石或胆道蛔虫阻塞引起。约95%的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其余5%未合并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1.胆囊管梗阻:

  90%由于结石梗阻于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引起胆汁淤积和浓缩高浓度的胆盐可刺激胆囊粘膜上皮,引起炎症反应。少数亦可因胆囊管扭曲、粘连或延性狭窄、蛔虫阻塞等。

  2.细菌感染:

  胆囊管梗阻后由于胆囊壁缺血、损伤、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感染。大多数致病菌来自肠道通过胆道逆行而入侵胆囊,少数来自血循环、淋巴管或上行感染。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创伤、化学刺激: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胆囊收缩功能低,胆汁淤积。胆盐浓度升高,刺激胆囊粘膜致病。胰液反流入胆囊损伤胆囊黏膜,引起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病理改变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依炎症程度分为:

  (1)单纯性胆囊炎可见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胆囊与周围并无粘连,胆汁外观正常或略浑浊,细菌培养多为阴性。属炎症早期,可吸收痊愈。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胆囊各层,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粘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脓液,并可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此时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细菌培养常为阳性。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极度肿大,导致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或全层坏死,呈坏疽改变。

  (4)胆囊穿孔在坏疽性胆囊炎的基础上,胆囊底或颈部出现穿孔,常在发病后三天发生,其发生率约6~12%,穿孔后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内或外胆瘘、肝脓肿等,但多被大网膜及周围脏器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呈现局限性腹膜炎征象。

  临床表现

  一、症状发病常在进食油腻食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尔后出现恶心、呕吐,病情重时还会有怕冷和发热。部分病情重的人有黄疸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快,可形成胆囊积液、积脓、坏死、穿孔、以致形成弥慢性腹膜炎,或引起胆源性肝脓肿或膈下脓肿。

  二、体征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Murphy阳性,右上腹触及到肿大胆囊,胆囊穿孔后可出现腹膜炎体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10~15)X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转安酶升高,AKP升高较常见。1/2病人有血清胆红素升高,1/3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一般为阴性。

  2.X线检查:10%~15%患者腹部平片可见有结石影。

  3.B超:了解胆囊大小、结石、胆囊壁厚度。当胆囊横径大于5厘米、囊壁厚度大于3.5毫米有诊断价值。

  4.CT:对胆囊增大、囊壁增厚、毛糙及结石存在有价值。

  诊断诊断依据如下:1.白细胞总数>10X109/L核左移。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3.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4.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5.CT或MRI显示胆囊结石。6.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腹痛位于上中腹部或左上腹部,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B超、CT提示胰腺肿大、包膜水肿、边界模糊不清。

  2.冠心病心绞痛:老年多见,心电图有特异性改变。

  3.消化性溃疡穿孔:病初无发热,上腹痛剧烈且迅速蔓延至全腹、腹膜刺激征明显、肝浊音界消失、膈下有游离气体,有助于鉴别。

  一、一般治疗禁食或限制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输液、全身营养支持,腹痛时可给予解痉剂和镇痛剂,如阿托品、度冷丁等,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不掩盖临床症状为宜。

  二、抗生素治疗宜早静脉用药。常用药物有氨卞西林或哌拉西林加氨基糖苷类,也可用环丙沙星等,常有厌氧菌感染,应加用甲硝唑静脉给药。抗菌治疗应等发热退尽、腹痛及压痛消失、全身状况显著改善后停用。

  三、手术治疗有下列情况时,应经短时的对症治疗准备后,施行紧急手术:

  (1)临床症状重,不易缓解,胆囊肿大,且张力较大有穿孔可能者。

  (2)腹部压痛明显,腹肌强直,腹膜刺激症状明显,或在观察治疗过程中,腹部体征加重者。

  (3)化脓性胆囊炎有寒战、高热、白细胞明显升高者。

  (4)一般急性胆囊炎在非手术治疗下症状未能缓解或病情恶化者。

  (5)老年病人,胆囊容易发生坏疽及穿孔,对症状较重者应及早手术。

  手术方法有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口术。手术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

  四、内镜治疗有乳头肌切开取石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

  预后急性胆囊炎患者经及时就诊和全面治疗后预后良好。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病死率可达5%~10%,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死亡率高达25%.

  预防1.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2.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要。

  3.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4.要养性。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