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来自长江以北的病疫南国早报2008-01-02 《健报》记者苏琳采写/整理 【本课精髓】 ●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传染源是病人和感染动物,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 ●骨髓、脾或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或将穿刺物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均可确诊。免疫诊断实验阳性结果有辅助诊断价值。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黑热病,这个曾经在南宁1年都碰不着1例的疾病,居然在1个月内出现了两例。收治了这两名黑热病患者的广西区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将这个消息告知媒体以后,有不少市民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会不会又是一场非典的来临?” 其实,黑热病并不可怕,我们请专家来讲解一下,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一只老鼠一场流行 追溯黑热病的根源,是一种叫做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la-azar,即黑热的意思。 黑热病造成流行,需要有传染源。本病属人兽共患疾病,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根据传染来源的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亚细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 14世纪时,海上贸易的船只,将一只携带病毒的老鼠带进意大利,从而导致欧洲盛行,死伤无数。在我国曾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感染动物,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叮咬而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 反复发热初现征象 广西区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收治的一位黑热病患者陈先生,从2007年7月份开始,就反反复复地发烧,在当地医院治疗却一直不见好转。 他转到广西区人民医院后,医生对他进行常规骨髓穿刺检查。细心的检验技术员医生发现陈先生的骨髓涂片里面有异样的小体,极似利-杜体。追问病史,发现他有在甘肃打工的经历,结合他有长期发热史,白细胞减少,并有贫血、脾脏肿大。因此诊断陈先生患的是黑热病。 其实,反复发烧这一症状,是黑热病的最初表现,但由于其罕见性,因此经常被忽略,而当作普通感冒治疗。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 骨髓、脾或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或将穿刺物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均可确诊。免疫诊断实验阳性结果有辅助诊断价值。 出血贫血皮肤变黑 黑热病中的“热”无疑是指反复发热这一症状,那么“黑”则反映了患者皮肤渐渐变黑的事实。 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 由于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而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等症状,都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 在病程晚期可出现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渐成黑色。 首选锑剂少数脾切 黑热病首选锑剂治疗。锑剂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本药毒副作用小,少数病人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脾区痛及鼻出血等,一般不影响治疗。如治疗中血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继续减少,则暂停治疗。有心脏病、肝病者慎用。过期药物尤其已变色者因有变成3价锑加大毒性的可能,不应使用。 而对于少数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并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则需要进行脾脏部分切除。 治愈的标准有5点: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肿大的肝脾回缩;血象恢复正常;原虫消失;治疗结束及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总的来说,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黑热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未经治疗,患者可于2~3年内因并发病而死亡。自采用葡萄糖酸锑钠以来,病死率减少,治愈率达95%以上。少数可复发,有并发症者预后差。 卧床休息高蛋白餐 黑热病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比较讲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要有所改变。 首先,患者要卧床休息,在床上活动四肢,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其次,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牛奶、豆浆、鸡蛋、瘦肉、稀饭、鱼肉、蔬菜、水果等,避免粗糙、硬的食物。 而患者家属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尤以出血和体温最为重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淤斑、淤点,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情况,拔针时多压迫针眼处皮肤。做好皮肤和口腔清洁。患者出汗较多,应随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擦洗、更衣,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紫外线消毒,严格遵循护理操作程序,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黑热重在灭源 1.健康教育: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消灭病犬:在山区及黄土高原地带的黑热病流行区,应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免疫学方法查出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犬,并及时杀灭。在病犬较多的地区,应动员群众少养或不养家犬,杀灭野犬。 3.灭蛉:在仍有黑热病流行的平原地区,经监测,如媒介白蛉的密度较高,应于白蛉季节初使用杀虫剂喷洒住屋和宿舍。在山丘、荒漠地带于白蛉季节内查见病人后,可用杀虫剂喷洒病家及其四周半径15米之内的住屋和畜舍,以歼灭自外入侵室内的白蛉。 4.防蛉:使用蚊帐、蚊香、燃点干燥的野艾烟熏;不露宿、提倡装置细孔纱门、窗。在山丘地带的黑热病疫区内,可在白蛉季节内用杀虫剂喷淋家犬,以杀死或驱除叮咬吸血的白蛉。夜间在荒漠地带野外工作的执勤人员,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驱避剂。 主讲人:林金盈(广西区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