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昏厥(下)
央视国际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09:37来源: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人与社会》,我是胜春。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看到重庆一个15岁的男孩,因为反复发作的抽搐和昏厥被送到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然而,医生们经过检查,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孩子大脑左侧额叶、主管运动神经的脑组织发生了病变。在开颅取样检查的过程中,医生竟然意外地取出了一个白色的条索状物体,而这个条索状的物体还在收缩蠕动,分明具有生物的特征,这会是什么呢?
解说:在15岁男孩的大脑中,竟然取出了一个正在收缩蠕动的生物?这是什么生物?医生们缝合好了孩子开颅的创口,结束手术后,开始进一步研究这个白色的条索状生物。
同期(许民辉):就像那种扁的面条一样,一个条索状的东西。
(周椿):长度有9厘米。
(许民辉):但是脑子里面,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条索状的东西,当时也没人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解说:那么,这个不明生物是不是就是导致孩子癫痫、抽风、口眼歪斜等一系列病变的罪魁祸首呢?在孩子的脑组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不明生物呢?这种生物在孩子脑中蚕食了多少脑组织?它又是怎样跑到孩子大脑中的呢?这一系列问题,让医生们忘记了疲惫,手术室中的气氛也变得高度紧张起来。
同期(许民辉):肯定不是脑子里,正常的脑子不会是这样的,瘤子也不会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不会变成这样一个条索状的东西。所以当时我们也很纳闷,取出来到底是什么东西。
解说:大坪医院脑外科立即把这个不明生物送到了第三军医大学,希望这里的专家能够迅速确认这种不明生物的真实身份。但是,让许民辉没有想到的是,连这里最权威的专家也不能轻易对此给出结论。
同期(张锡林):先在我们解剖镜底下,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它的头,从外形上看它是一个指状,所以在指状的头节的背侧跟腹侧面它有两个吸槽。就凭着这个吸槽,它就可以寄生在吸附在它的寄生部位。
解说:这是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指状头节上拥有附着的吸槽,这是寄生虫的显著特征。根据这种生理特征,张锡林初步判断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脑部的寄生虫。但是,当专家进一步确认这种寄生虫的种属时,却发现,常见的人体脑部寄生虫,竟然没有一种符合这条怪虫的外表特征。张锡林想到了另外的一种可能。
同期(张锡林):是不是在这个生活过程当中,有一些原来寄生在动物体内,甚至没有被人发现的,也可能随着各种生活情况的改变,使得这些原来不寄生人体的(虫)又进入人体,那么这种可能也有。
解说:如果这个9厘米长的白色条索状虫体,真如张锡林所说,是一种从未被发现的新生物,那么针对这个孩子的进一步的治疗就根本无法开展。因为,目前对这种寄生虫的生活习性、感染途径、传播方式都一无所知,那孩子脑中、体内还有多少这样的虫体就无法判断,更无法对症下药。这个结果使得手术主刀医生许民辉更加着急。然而,还有一件事情让许民辉感到不知如何是好,那就是怎样面对病床上等待进一步治疗的孩子和孩子焦急的父亲。许民辉担心,把发现不明生物的事告诉老张父子,可能会给病人进一步刺激,导致病人的癫痫进一步加重。但隐瞒不说,又怕他们胡思乱想,影响治疗。几经考虑,许民辉还是让护士告诉了老张,医生在孩子的脑中发现了一条寄生虫。
同期(父亲):我心想哪里会得寄生虫嘛,根本想都没想过脑壳长虫子这种现象。
解说:老张只是觉得不可思议,而许民辉的心中却隐隐产生了一丝不祥的预感。看着孩子手术时留下的资料,许民辉怎么也想象不出一条9厘米长的虫子是怎样在大脑中活动的?它对大脑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同期(许民辉):就是说这个虫子它是活的,它在脑子里面要动,要游走,要动,要打“隧道”。就是从脑子这个地方,钻到那个地方,那这个穿行的过程当中,它就把脑子损伤了。
解说:而另一种更复杂的情况就是,这种不明寄生物种在大脑中还要不停地消化吸收脑部营养物质,它导致的后果将是人们难以预料和无法揣测的。
同期(许民辉):它排泄有些排泄物,它分泌物,它这些就要造成脑子的一个损伤。所以这个虫子,在脑子呆得时间越长,它造成的损害就会越大。那么根据它这么大的一个病变的范围,这个虫子在脑子里面呆的时间肯定是比较长的,但是具体有多长时间,现在也不好判定。
解说:面对这样一个无法直观判断的脑中怪虫,无论是大坪医院的许民辉还是第三军医大学的张锡林都心急如焚。如果这真的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生物,如果搞不清这样的生物是怎样传染到人体的,那么就无法阻断感染源,也就无法预料,还会有多少人处于这种无名怪虫侵蚀的阴影之下呢?
同期(许民辉):这个虫子因为他可以发生,今后有这样的一个虫子寄生的一个环境,其他人也可能会有这样的。
同期(张锡林):还会发生这样的一个病,就是要调查这个人体感染的时候,他的流行病史。这个疾病,它有没有流行性,有没有传染性,我们还是要跟疾控中心等等要通报这个情况。
解说:两位专家的想法不谋而合,如果不调查清楚这种寄生虫的特性和种属以及感染方式、传播途径,就有可能会威胁到当地其它村民的健康,也无法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而要确定这种寄生虫是什么,就一定要从孩子可能感染的生活环境入手。由于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村里,专家推测,感染源可能就在这个看上去山青水秀的地方。医院决定立即派出医疗小组,前往孩子家中,寻找寄生虫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由于水体是寄生虫存在的基本场所,调查人员对村中的沟渠水体进行了取样,并将这瓶看上去清澈透明、毫无污染的水样带回了实验室。然而就在这些水样里,一种跳跃状游动的生物――剑水蚤被发现了。
同期(张锡林):剑水蚤实际上是个节肢动物。那么它在水当中,它就在游动,它不能离开水,在水当中生活。
解说:专家推测,这种叫剑水蚤的节肢动物通体透明,体长只有1―2毫米,在西南地区的天然水体里广泛存在。那么这种叫剑水蚤的生物和孩子体内发现的白色条索状怪虫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难道剑水蚤能够在人体内发育成寄生怪虫,并为害人脑吗?专家们立即将捕获的剑水蚤进行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另人惊讶的是,在剑水蚤的身体上,发现了大量的寄生虫虫卵和幼虫!
同期(张锡林):它主要是成虫产出虫卵,虫卵又排出体外。体外以后进入水体以后,它又要感染了剑水蚤。
解说:那么这种附着在剑水蚤身上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和那种白色的条索状寄生虫有没有必然联系呢?正在专家们在实验室准备深入分析的时候,老张又向医生讲述了一件孩子小时候曾经发生的事情。
同期(父亲):肯定是七八岁的时候,他自己逮了一个青蛙回来。肯定没有煮熟,还留着汤,他就吃了。
解说:听到这个消息,医生们再一次来到小张生活的地方。他们看到村里的不少孩子仍然在水边玩耍。而在水田边上,医生们捕获了老张提及的孩子曾经抓来吃掉的那种青蛙。而据资料记载,在蝌蚪的食谱中恰恰有他们在井水中发现,并携带大量寄生虫卵的剑水蚤。
同期(张锡林):蝌蚪吞食剑水蚤的时候,那么随着(剑水蚤)它(寄生虫)的幼虫,就进入到青蛙体内。如果说人们不适当地食用了青蛙,(寄生虫)又进入我们人体体内那么也可能导致我们人体的感染。
主持人:专家们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作出了一个基本的推测:剑水蚤感染了那种条索状寄生虫的虫卵,蝌蚪吞食了剑水蚤,张得胜又吃了没有煮熟的青蛙,因此感染了这种白色条索状的寄生虫。但是,这仅仅是个推测,要证实孩子感染寄生虫的原因,确实是因为食用了没煮熟青蛙,就必须在孩子生活的村里捕获到青蛙,并且在这里的青蛙体内找到这样的虫子。如果找不到,这一切推论就要被推翻,确定孩子感染寄生虫的工作就又要重头开始。那么事情的结果到底怎样呢?
解说:几天下来,孩子头部的创口愈合得很好,但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医生和护士看着这个在不安中等待命运宣判的孩子,都感到非常担心。如果青蛙体内根本不存在这种白色条索状寄生虫,那么好不容易建立的线索就会中断,孩子康复的希望也会再一次破灭。事不宜迟,专家们立即把从孩子生活的村中发现的青蛙进行解剖,这些青蛙身体里真的隐藏着怪虫的秘密吗?第一只青蛙已经完全解剖,在青蛙体内,并没有发现任何寄生虫存在的迹象。难道他们的推断错了吗?医生们立即开始解剖第二只捕获的青蛙。这一次,当青蛙的右侧大腿肌肉被划开的时候,一条白色的条索状虫体出现在大家眼前。
同期(张锡林):我们取到这个青蛙以后,我们就把青蛙的肌肉拉开,特别是它腿部的肌肉。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分离一下以后找到这个虫体。如果我把这个虫体夹出来,镊子捏出来,然后又放上去,那么在几分钟之内这个虫体又钻入进去,所以它的钻入性还是很强的。
解说:专家们初步判断,这条从青蛙腿部肌肉中发现的白色条索状寄生虫,跟病人大脑中发现的白色条索状虫体,从形态、结构上看,完全一致。可以确定,张得胜感染的就是这种寄生虫。而无知的孩子食用了未煮熟的青蛙,很可能就是感染的直接原因。那么这种寄生虫到底是什么呢?由于它是通过口腔进入孩子消化系统的,专家们将目标锁定在了肠道寄生虫的范围内。在数十种肠道寄生虫中,专家果然找到了一种名叫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的资料与孩子体内发现的寄生虫完全吻合。
同期(张锡林):那么另外看它整个虫体,它没有分节的节片,那么它是一个幼虫。特别是从人体的组织里面取的,所以我们初步就确定它是一个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
解说:专家介绍,这是一条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这种寄生虫一般寄生在青蛙和蛇的肌肉组织内。被人误食以后,会进入人体,进而在人的肌肉组织、内脏器官里生存,导致所寄生器官发生病变。裂头蚴其实并不罕见,但奇特的是,这种寄生虫一般出现在人的肠道里面。那么,这条虫是怎么跑到孩子大脑中的呢?
同期(张锡林):这个事可能也有很大的随机性。一般多见的话,就是皮下的包块。那么有一些(裂头蚴),它可能就是在生活过程当中,它觉得(人体)这里不适宜,那里不适宜,它可能就是在体内到处地游走、穿行。那么这时候,它如果进入颈部以后,那么进入脑内的可能性就大了。
同期(许民辉):1928年开始,国外文献上开始就有记载有这样的一个病在脑子里面。全世界中外文文献报道,大概有70几例,就是说这个病。这种虫子,可以寄生在脑子里面,但是是很罕见的。
解说:专家介绍,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在人体寄生之后,一般会到处游走。而这条裂头蚴也许就是因为进入了颈部血管之后,随血液一同进入了脑部组织,并在大脑中继续生存。虽然致病元凶的身份确定了,但是医生们还是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这种寄生虫在大脑中会留下怎样的创伤?孩子的大脑中到底还有多少条这样的虫体?谁也说不清。如果不探察清楚,病人还是无法摆脱寄生虫感染的威胁。医生再一次为张得胜进行了全面检查。
同期(许民辉):最怕就是不能明确它的诊断,我们开了颅,做了这样的一个手术了,我们把这个没有取完,这个虫体没有取完。
解说:与此同时,通过对小得胜手术后的跟踪检查,医生们发现,在取出这条裂头蚴之后,孩子大脑中原有的黄色水肿带消失了,癫痫病也再没有发作,孩子原本暴躁的性格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肯定,盘绕在小得胜颅内那条灰白色的裂头蚴就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唯一元凶!看着孩子在一天天地好转,医生们的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同期(许民辉):当时这种心情肯定是一下就放松了,就觉得这个小孩子,可能有救了。今后的愈后可能会比较好了。这个心情,作为医生他所治的病人能治好,我想对任何一个医生来讲,都是他最大的荣幸了。
主持人:孩子终于平安的出院了,但是专家们还是想通过我们的节目提醒大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都正在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但是,病从口入这句老话,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野生动物,尤其在没有完全煮熟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人体感染各种寄生虫,医生们希望小张的所谓“怪病”再也不要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另外,由于天然水体也是寄生虫存在的基本场所,所以,也提醒各位,夏天来了,就算天气再热,也千万不要直接饮用河流、湖泊、水井里的生水。毕竟,拥有了健康才能拥有和谐和幸福的人生。您说呢?好了,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责编:王姗姗
第1/1页相关视频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