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实验性假角膜炎
应用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作用
【据《ExperimentalEyeResearch》2006年9月报道】日本熊本大学医学研究院IkemaK等开展以下研究,旨在评估实验性绿脓假单胞菌角膜炎兔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MMP组织抑制剂(TIMP)-1和TTMP-2的来源和表达。
研究人员利用新西兰白兔诱导假单孢菌角膜炎,在适当的时间点(诱导后3、9、12、18、24、72h)进行肉眼和镜下检验。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谱法、ELISA和RT-PCR分析明确MMP-2,9和TIMP-1,2的表达和来源。
绿脓假单胞菌感染后12~72h可观察到外周有环形浸润的典型角膜溃疡。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炎症细胞(主要是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液化性坏死是典型特征。MMP-2在角膜细胞中表达,其表达在假单孢菌感染后并不能明显提高,酶谱法、免疫染色和RT-PCR可证明此。MMP-9和它的活性形式被诱导出并可在12~24h后显著提高。推测MMP-9来源于中性粒细胞,而非角膜细胞。
TIMP-1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角膜细胞中表达,其表达在感染72h后提高。TIMP-2的表达可由免疫染色和RT-PCR观察到,但实验期间其浓度在探测阈值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