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急性炎症性肠炎,多发于夏季,有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等特点,病变主要在小肠、空肠,其次在回肠。病理改变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1、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2、腹痛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也常可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3、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即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天,长者可达1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4、恶心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5、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天渐退,而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6、腹部体征相对较少。有时可有腹部饱胀、见到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尔后可减弱或消失。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似,因此极易发生误诊:(1)当早期临床以腹泻为主,又无其它表现时,常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以血便为主、偶见少许呕血时,极易误诊为其他原因肠道感染性疾病或消化道出血。(3)若以腹痛为主,常易误诊为阑尾炎、肠梗阻等;若为腹膜炎穿孔型极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此病容易被人们忽视、死亡率又极高,所以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尤为重要。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另外要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腐败变质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食生冷油腻食物,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