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反应
β-内酰胺类甲氧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等
其他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利福平,多粘菌素,四环素等
NSAIDs非诺洛芬,吲哚美辛,甲氧萘丙酸,布洛芬等
利尿剂噻嗪类,呋塞米,氯噻酮,氨苯蝶啶等
其他药物西米替丁,苯磺唑酮,卡马西平,苯茚二酮等
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军团杆等菌
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汉坦病毒,艾滋病病毒
其他弓形虫,支原体,立克次体,梅毒等
免疫介导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相关疾病,结节病,狼疮性肾炎等
肿瘤性疾病淋巴瘤,白血病
特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一葡萄膜炎综合征(TINU综合征)
一些药物、毒物、代谢紊乱等理化因素以及感染时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可直接侵袭肾脏引起ATIN,但ATIN的主要发病机制仍是免疫反应。不同病因导致的ATIN免疫病理过程不同,包括抗原特异性或非抗原特异性间质损伤。
抗原介导的免疫病理过程,是机体针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其特征为表达特异性抗原的T、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克隆增殖,可通过如下方式导致器官损伤:首先,靶抗原被识别并呈递至T细胞,致其激活。目前引起ATIN的相关靶抗原仍不清楚,可能为肾小管基底膜抗原,TH糖蛋白抗原及抗小管刷状缘抗原[5]。在药物相关性ATIN中,相关药物作为半抗原,可与血浆或细胞蛋白结合,作为半抗原修饰的多肽,由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呈递。部分药物如磺胺甲基异戊f唑,可直接与MHC复合物结合激活T辅助细胞。T辅助细胞一旦被激活,便通过两条途径造成间质损伤。抗原特异性途径包括①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直接作用于靶细胞;②活化的T辅助细胞可促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③活化T效应细胞介导迟发性过敏反应和细胞毒作用;另外,T辅助细胞亦可通过激活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如NK细胞及巨噬细胞导致非抗原特异性间质损伤。上述过程受到一系列机制的调节,如机体对抗原的清除、免疫细胞的凋亡、抗独特型反应及抑制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等。细胞免疫是ATIN的主要免疫类型。间质内浸润的活化巨噬细胞,可释放许多有害的物质。其中,释放的酶可降解基底膜,破坏基底膜的完整性,影响小管再生,后果严重;释放的活性氧簇可导致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活性氮物质如NO介导细胞毒和氧化作用,选择性的抑制诱导型NO(iNO)合成酶的产生会加重疾病的进展[6]。ATIN肾损伤同样可由抗原特异性T细胞引起。小管上皮细胞可分泌某种糖蛋白作为靶抗原,呈递至T细胞使之激活,间质内存在的CD4和CD8T细胞可通过MHCⅡ(CD4+)或MHCⅠ(CD8+)限制性方式识别小管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的MHCⅡ类抗原,在间质性肾炎中增强,并分泌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间粘附分子等,使T细胞易于识别。T细胞激活后,产生针对靶抗原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形成肉芽肿,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萎缩。浸润的T细胞还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如γ2干扰素,白介素22,白介素24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使一些间质细胞表达的分子如MHCⅡ类抗原和粘附分子等表达增多,共同参与ATIN的间质免疫损伤。
大多数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预后较好。影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临床及组织学指标包括:肾功能不全超过3周、NSAID相关ATIN以及病理活检发现存在有间质肉芽肿、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目前报道大约有40%患者治疗后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7]。
2.1.去除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潜在感染、治疗原发病是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治疗的第一步。去除病因的同时,应注意患者内环境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防治ATIN并发症。在病理明确为ATIN的患者中,经过停用可疑药物及保守治疗后,2/3患者肾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8]。药物引起的ATIN,肾功能在停用可疑药物后数天或者一周内可逐渐恢复。不明原因的急性肾衰竭临床怀疑ATIN、停用可疑药物后肾功能无改善以及病情进行性发展的患者均有肾穿刺活检的指证。ATIN发生急性肾衰衰、少尿症状不明显且临床情况较稳定者,在积极去除病因及对症治疗下可等待肾功能的恢复;如保守治疗欠佳,出现少尿、血尿素氮>21mmol/L(60mg/dL)或血肌酐>442pLmol/L(5mg/dL)、血钾>6.0mmol/L等情况时,应尽早开始临时性透析治疗,同时积极进行下一步治疗。2.2.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激素治疗ATIN一直是个研究热点。一些小型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认为大量皮质激素治疗ATIN有效[7,9],可使部分急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恢复至基线。在特发性AIN及免疫疾病引起的ATIN中,激素的疗效亦较为肯定。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ATIN治疗是否使用激素与患者预后无关[10-13]。由于目前缺少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既往的报道存在样本量较少、退出率高、开始激素治疗时间较晚等不足,ATIN的激素治疗仍存有争议。最近,González等人[14]一项包括61例AIN患者的多中心性回顾分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14],研究发现激素治疗药物相关性ATIN效果明显,并建议一旦ATIN诊断成立应立即予以激素治疗以防止ATIN快速进展的肾纤维化形成。目前ATIN激素治疗方案不一,最优化方案尚缺少相关循证医学的支持。一般采用0.5-1.0mg/(kg・d)口服1周后开始减量,在4周内减量直至停用[1,15]。另报道有采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者,即250-500mg/d静脉滴注3-5d,后继口服强的松(1mg/kg・day)8-12周内减量直至停用[4]。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的ATIN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衰竭,这类患者激素治疗的方案同肾病综合征。
2.3.免疫抑制剂一般不推荐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停用可疑药物后激素治疗抵抗/依赖/无效,或者激素使用有禁忌证的ATIN患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2.3.1.吗替麦考酚酯(MMF,MycophenolateMofetil)MoudgilA,等人[16]报道一例伯克(氏)肉样瘤相关性ATIN,由于激素副作用明显,改用MMF治疗疗效明显。Preddie等人[17]报道8例激素抵抗/依赖的ATIN患者,应用MMF治疗后5例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MMF的使用仍有争议[3],尚缺少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证据的支持。可适用于激素依赖/抵抗或者不适于激素治疗(如肥胖、糖尿病、严重激素副反应)以及病理证实为ATIN的患者。2.3.2.其它免疫抑制剂已有动物实验[18,19]支持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TX)和环孢素A等治疗ATIN有效,但临床应用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对于激素治疗2-3周仍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以上免疫抑制剂[1,20],但宜短期内应用。2.4.血液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