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急性胃扩张的临床诊疗蔡如贵(黑龙江省嫩江县山河农场医院外科黑龙江嫩江161421)【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278-01[发病机制]关于发病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两种学说:1.认为胃、十二指肠的扩张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和小肠系膜将十二指肠横部压迫于脊柱和主动脉上所致。2.认为扩张是由于胃、肠壁原发性麻痹所致。麻痹原因为手术时牵扯、腹膜后引流物的刺激和血肿的形成或大量食物过度扩张胃壁所引起的神经反射作用。重体力劳动后的疲劳、腹脸内炎症和损伤、剧烈疼痛和情绪波动都可能是促使胃壁肌肉易于麻痹的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胃壁肌肉麻痹占主导作用。[病理生理]胃和十二指肠高度扩张,使胃壁过度伸张而变薄,或因炎性水肿而增厚,或因血循环障碍而发生坏死穿孔。大量液体积存于胃、十二指肠腔内,并且不能在胃、十二指肠内被吸收,因而造成体内脱水和电解质丢失,终于出现酸碱失衡以及血容量缩减事周围循环衰竭。胃壁坏死穿孔可以引起急性腹膜炎,导致休克。[临床表现]早期患者感觉食欲减退,上腹膨胀、恶心,腹部轻微胀痛。随后出现呕吐,有逐渐增加。患者呕吐时不费力,无干呕现象。呕出液开始为深棕绿色混浊液体,后呈咖啡渣样,为碱性或中性,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但不含血块,无粪便臭味。呕吐后腹胀减轻明显,查体可发现腹部呈不对称膨胀(以左上腹和中腹较明显)和震水音。全腹可伴有弥漫性轻度触痛,肠蠕动音减低或正常。进一步发展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患者脱水严重,极度口渴,脉搏快弱,呼吸浅短,尿量减少,常因休克和肾衰而死亡。如病人腹痛突然加重,呈剧烈腹痛,全身情况恶化,全腹有明显压痛,腹腔内有积水征,则表示胃发生坏死穿孔。[诊断和鉴别诊断]病人手术后初期或过分饱食后,如出现溢出性呕吐症状和具有特征性的吐出物,查体发现上腹部胀满、震水音,腹部X线平片上显示左上腹部弥漫性一致阴影,胃气泡水平面增大,或侧位片上有充气扩大十二指肠时,应考虑到急性胃扩张可能。置入胃管,如吸出大量液体,诊断即可确定。化验检查可反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程度。酸碱平衡紊乱决定于电解质丧失的比例,可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体温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并不常见。鉴别诊断应与弥漫性腹膜炎、高位机械性肠梗阻区别。在弥漫性腹膜炎,体温常升高,腹膜刺激体征明显,肠腔呈普遍性气胀,肠蠕动音消失。在机械性高位肠梗阻,常有较明显的腹痛,肠蠕动音增强,呕吐物含小肠内容物,腹胀不显著。在这两种情况下,胃内一般没有大量液体积存,而且胃内积液吸空后,症状并不立刻减轻。[治疗]急性胃扩张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主要措施有:1.置入胃减压管吸出全部积液,用温等渗盐水洗胃,禁食,并继续胃减压,至吸出液为正常性质为止,然后开始少量流质饮食,如无滞留,可逐渐增加。2.经常改变卧位姿势以解除十二指肠横部的受压。如病情许可,可采用俯卧位,或将身体下部略垫高。3.静脉输入适量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以矫正脱水和补充电解质的损失,维持体液平衡。注意肾功能情况。如经胃肠减压或洗胃后,腹部膨胀未明显减轻,或大量食物不能吸出,则须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以简单有效为原则,术后应继续胃管吸引减压,或做胃造口术。[预后]根据早年文献记载,手术后急性胃扩张的死亡率高至75%。近年来由于其对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有了较多的了解,早期诊断后予以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暴饮暴食后的急性胃扩张,死亡率仍高,可达20%,但如能及时诊断,正常处理,可使死亡率降低。对手术后急性胃扩张一般常用的治疗有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