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脊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脊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折椎体分布:颈椎6例,胸椎38例,腰椎24例;按神经指标分类:A级16例,B级19例,C级8例,D级12例,E级13例;骨折类型:三柱损伤42例,二柱损伤26例;椎管狭窄程度:0°2例,Ⅰ°20例,Ⅱ°32例,Ⅲ°14例;脊髓损伤程度:脊髓震荡6例,脊髓挫伤45例,脊髓横断17例。结论MRI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并能进行多方位扫描,能够显示骨折程度、骨块移位情况及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尤其对脊髓损伤程度能够进行准确评价,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关键词】脊椎;爆裂性骨折;脊髓损伤;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脊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好发于脊柱的胸腰段,由于其累及脊柱的二、三柱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韧带损伤及椎管狭窄和脊髓神经损伤,大多数为较复杂的不稳定型骨折[1、2]。脊柱损伤的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如果漏诊和误诊,创伤性脊柱不稳定可导致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遗症[3]。MRI能够对脊椎爆裂性骨折的程度、碎片移位及椎管狭窄等做出准确诊断,尤其对脊髓损伤程度可进行准确评价。对68例脊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MRI的表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本组68例脊椎爆裂性骨折病例,均有完整的MRI资料,其中42例有CR片,27例有CT片。男48例,女20例,年龄15~69岁,平均43岁,以20~46岁最多。部位:颈椎6例,胸椎38例,腰椎24例,单发椎体骨折49例,多发椎体骨折19例(其中有7例,连续2个椎体骨折,9例,连续3个椎体骨折,有3例,连续4个椎体骨折)。车祸伤19例,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16例,棒击伤4例,其它3例。2.症状及体征本组68例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腹胀症状。双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及胸部感觉平面6例,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22例,双下肢不全瘫16例,双下肢无力14例,排尿困难10例。3.神经指标分类方法按Frankle分类系统[4]与外伤性运动神经指标分A、B、C、D、E五级。A:完全性截瘫;B:不全瘫痪仅有部分感觉;C:不完全瘫痪有非功能性运动存在;D:具有运动功能;E:无神经性功能障碍,有部分异常反射。4.骨折类型按Denis方法[1]根据骨折对脊柱结构的影响,分为前、中、后三柱。前柱由椎体、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组成;中柱由椎体、纤维环、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后柱由椎弓、关节突和附属韧带组成。5.椎管狭窄程度分类按照张雪哲的方法[5],根据椎管狭窄程度分为4度。0°椎管完整无狭窄;Ⅰ°椎管狭窄占其横截面的1/3;Ⅱ°椎管狭窄占2/3;Ⅲ°狭窄大于2/3或完全堵塞。6.脊髓损伤程度分类高元桂等[6]将脊髓损伤分为:脊髓震荡、脊髓挫伤及脊髓受压。7.影像学方法采用美国Marconi公司1.5T超导MR扫描仪,体线圈,包括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R500ms,TE14ms),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TR2500ms,TE90ms);脂肪抑制序列(STIR)Ti150ms.层厚5mm,层距3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3,均行矢状位T1WI平扫及T2WI脂肪抑制扫描,横断位及冠状位T2WI扫描。结果1.骨折椎体分布颈椎6例,胸椎38例,腰椎24例。2.神经指标分类A级16例,B级19例,C级8例,D级12例,E级13例。3.骨折类型三柱损伤42例,二柱损伤26例。4.椎管狭窄程度分类椎管狭窄0°2例,Ⅰ°20例,Ⅱ°32例,Ⅲ°14例。5.脊髓损伤程度分类脊髓震荡6例,脊髓损伤45例,脊髓横断17例。讨论1.脊椎爆裂性骨折的定义和损伤机理爆裂性骨折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属不稳定骨折,以胸腰段最常见[1]。脊椎受到垂直轴向的压力,加上不同程度的屈曲和/或旋转力作用,造成髓核向下位椎体内疝入,导致下位椎体内压急剧升高,使椎体由内向外爆裂,造成粉碎性骨折[7]。脊椎爆裂性骨折其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压扁,断端累及椎体的三柱或其中二柱,累及椎体后壁及椎板,骨折碎片后移进入椎管是爆裂性骨折的特点及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按照Denis[1]的三柱分类理论,爆裂性骨折属于二柱或三柱骨折,特别是强调后柱有稳定脊柱中的作用,因为除了垂直暴力易造成爆裂性骨折外,常存在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的暴力,它们也可导致脊椎爆裂性骨折。在屈曲型损伤中,脊椎前柱承受压力,后柱承受张力,椎体前缘压缩、变扁,呈“楔形”改变,进而脊柱后柱韧带断裂,最后椎体爆裂,最薄弱处椎体后壁骨折,折片向后移位,导致椎体结构失稳,椎体侧弯和脱位,极易造成脊髓神经受损,临床基本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存在。2.脊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MRI特征性表现(1)在矢状位上可显示脊柱序列不规则,骨折合并脱位导致椎管矢状径变窄,结合横断位可显示脊髓受压及损伤程度。脊髓水肿表现为:脊髓内可见斑片略长T1、长T2信号影(如图1),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脊髓内可见斑片状高信号,边界不清晰;脊髓内出血表现为:急性期出血为脊髓内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亚急性期出血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影;慢性期出血表现为:脊髓内短T1、长T2信号,血肿周围可见短T2信号(为含铁血黄);后期软化灶形成表现为:斑片状或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脊髓横断损伤表现为:椎体脱位、脊髓连续性中断,脊髓内出血呈混杂信号。(2)硬膜外血肿表现:在矢状位上可见硬膜外梭形软组织影,边界清晰、边缘光滑,造成脊髓受压、移位,血肿随时间演变具有特征性。急性期血肿为在“脊髓外硬膜下”可见梭形中等T1、略长T2信号影(如图2);亚急性期血肿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影;慢性期血肿表现为:短T1、略长T2信号,血肿周围可见短T2信号(为含铁血黄素),三周后为长T1、短T2信号。(3)MR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视野大可显示多节段椎体骨折及脱位情况,尤其对脊髓挫伤以及骨水肿、骨挫伤敏感(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