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1.轻型和中型证见上腹部或全腹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或出现便秘、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状。。
2.重型姜片虫病久治不愈,损伤脾胃,气血两虚,证见面色萎黄,消瘦,疲倦无力,头昏失眠,舌淡,脉细.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1.患者居住或去过姜片虫病流行地区,与该病患者或病猪有接触史,或有饮用污染水、生食菱角、生荸荠等污染食物,接触污染粪便史。
2.反复腹部隐痛或钝痛、腹泻或便秘、恶心、食欲减低、消瘦无力、头痛、失眠、肝肿大、浮肿、贫血等症状和体征。
3.姜片虫病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与嗜酸性粒细胞均有轻度增加。
4.采用诊断性治疗,如服吡喹酮或槟榔等有效药物治疗之后,病情好转与否,可以判定本病的诊断。
5.粪便用涂片法或沉淀法,可以检查出姜片虫卵,粪便中也可找到成虫。
诊断:(一)临床表现
患者的流行区感染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患者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营养障碍、局部或全身浮肿,则可考虑患本病的可能。粪便中自然排出成虫或查出虫卵是本病确定诊断的依据。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轻度贫血,白细胞数略有增加,嗜酸性细胞数增加,在10%~20%左右,少数患者可高达40%。
2.粪便检查潜血反应偶呈阳性。常用的粪检方法有涂片法和沉淀法。虫卵较少者可用
沉淀法检查,沉淀法的阳性率为100%。使用一次3张涂片法的阳性率为91.3%。一般涂片法大多可查出姜片虫卵。查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病的依据。镜检时,姜片虫卵与肝片吸虫卵和棘隙吸虫卵形态相似,应进行鉴别。肝片吸虫卵的形态特征是,纵径略长(130~150μm),卵盖略大,卵壳周围往往有较浓的胆汁色素颗粒附着,内容物有时呈黄色,卵黄胞较少,其颗粒又细又少,呈散在分布,胚细较易看到,位于前端较大而透明。棘隙吸虫卵为草黄色,较短而宽,卵壳后端较厚,多形成结节状的突起。
3.排虫姜片虫病患者常有从粪便中排出成虫,若检测到,即可得到确诊。
病史:潜伏期1~3个月。感染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机体反应不敏感者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姜片虫病无症状者约8.4%~30.4%。感染重者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者约占69.6%~91.6%。
症状:姜片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隐痛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体软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也在早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