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是一种寄生在人、猪小肠内的大型吸虫,俗称姜片虫。可致姜片虫病。该虫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有关于该虫的记载。到1300多年前的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曾生动描述:赤虫状如生肉,片如鸡肝。1843年Buski在伦敦航海医院一具印度水手尸体的十二指肠内发现本虫,1857年,Lankester对本虫形态作了描述。1921年完成和其生活史的研究。1960年从广州检查两具明代的干尸粪便中发现姜片虫卵。临床上确诊的第一个病理也是在广州发现的。目前我国估计有姜片虫吸虫感染人数为191万。形态:姜片虫成虫虫体肥厚,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形似姜片;活虫为肉红色。死虫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长20―75mm,宽8―20mm;口吸盘小,位于虫体亚前端;腹吸盘大,肌肉发达,呈漏斗状,位于口吸盘之后,肉眼可见;消化道有口、咽喉、食道和两肠支;两个睾丸高度分支,呈珊瑚王。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1个卵巢位于睾丸之前。佛手状分支,子宫派盘曲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虫卵为长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卵盖不明显,卵壳薄;卵内含3个卵细胞核数个卵黄细胞。生活史:姜片虫的终宿主是人与猪。重金宿主为扁卷螺。以菱角、荸荠、茭白、水浮莲、副浮萍等水生植物为媒介。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虫卵从宿主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后,在适宜温度下进3―4周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主动侵入扁卷螺。在螺体内经1―2个月的发育和无性增殖,先后形成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逸出螺体后,附着在水生植物或起来物体的表面形成囊蚴。囊蚴扁圆形,大小为216μm×187μm。囊壁两层,内含幼虫,其排泄囊充满黑色折光颗粒。人和猪生食含这种囊蚴的生水植物而感染。在终宿主消化道,囊蚴受消化液作用后,囊壁破裂,后尾蚴逸出。吸附在肠粘膜上,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每一成虫日产卵量约15000个。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为7个月到4.5年不等
・疾病原因造成姜片虫病流行的因素:病人、带虫者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猪是主要保虫宿主,野猪和狗亦有自然感染的报道;新鲜的人和猪粪便向藕天或茭白湖施肥:湖内中间宿主偏卷螺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众多的水生植物均可作为姜片虫的传播媒介;不少地方的居民有生食菱角、荸荠、将茭白和喝生水的不良习惯。农民用新鲜水生植物做猪饲料。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人和猪感染姜片虫的机制。
・病理生理变化姜片虫虫体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被吸附的肠粘膜与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水肿、甚至可形成脓肿。有时受损的粘膜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炎症部位可见细胞浸润,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黏液分泌增加。虫体吸附在小肠壁,争夺宿主营养,若感染虫数较多,虫体覆盖肠粘膜,影响宿主消化与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此外,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还可以引起变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量感染时,虫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由于感染虫体的数量不推和人体体制的强弱差异,感染者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在感染者中,约占8.4%―30.4%的人无症状和体征。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消化道其它寄生虫病及肾病相鉴别。・并发症儿童可因久病而有发育障碍和智力减退。姜片虫病是人、人猪、共换的寄生虫病。它主要流行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除东北喝西北地区以外,其他18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流行。猪姜片虫病的流行区较人姜片虫病的流行区广。近年来,由于一些农村都市化、农业区变工业区、农作物的改变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用精饲料养猪等,使以往感染严重的地区,如广东新会、浙江肖山和绍兴、江苏南通、江西南昌、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山东徽山等地,感染率由原来的8.5%―92.86%降至0.01%―0.19%。目前就全国而言,姜片虫病流行区在缩小,人群感染率已明显降低,但个别地区,如广东的姜片虫感染率由原来的0.10%上升至1997年的0.24%。
相关出处:《老年病学》参与编辑者:如果您认为本疾病资料还需进一步完善,用药安全网欢迎您参与编辑可选药品更多…吡喹酮片规格:0.2g价格:34.90吡喹酮片规格:0.2g价格:34.90吡喹酮片规格:0.2g价格:34.90疾病咨询*关于疾病的疑问,可在此快速向医生提问。称呼:登录|注册标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