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009-12-03 disease.91.cn A +

体后缘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韧带肥厚等。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另一方面,当颈椎某一节段发生后纵韧带骨化而使活动受到限制时,该部位的上、下椎间隙和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活动将增加,可逐渐出现并加速退行性改变。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此病又称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患,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脊柱连续数个椎体前、外侧钙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外周骨与肌腱和韧带附着处通常也发生钙化和骨增生。DISH多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线片表现为脊柱前外侧连贯性、宽大的骨化带,受累区域椎间隙正常。临床上发现相当多的OPLL伴发DISH,或者说DISH伴发OPLL,有作者认为OPLL是DISH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但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DISH与OPLL两者间存在着差异,不应视为同一种疾病。

【辅助检查】

X线表现及骨化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片主要特征为椎体后缘异常的高密度条状阴影,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日本学者津山将其分为四型(图1):(1)连续型,骨化呈条索状连续跨越数个椎体,占27.3%;(2)节段型,骨化块呈云片状存在于每个椎体后缘,数个骨化灶可分别单独存在而无联系。该型最为多见,占36%;(3)混合型,既有连续的骨化块又有节段的骨化块,占29.2%;(4)孤立型,骑跨于相邻2个椎体后缘上方及下方,即发生于椎间盘平面,占7.5%。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以C2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C4和C6椎节。一般2~5个椎节为最常见的发病数,平均约3个椎节。

图1后纵韧带骨化分型

1.连续型;2.间断型;3.混合型;4.孤立型

为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可采用普通X线摄片和断层片来测量椎管的狭窄率。狭窄率是侧位片中骨化块最大前后径与同一平面椎管矢状径之比。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脊髓受压的程度,及椎管的有效空间。而椎管狭窄率又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椎管的矢状径和骨化灶厚度的关系,间接地显示了脊髓受压情况。临床上观察到狭窄率大于40%者,症状、体征大多较为严重,患者表现为四肢肌力明显减退,行走困难,甚至瘫痪,多有明显的椎体束症状。狭窄率小于30%者,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大多数日常生活能自理,部分患者尚能工作。由于下肢肌力减退,此类患者极易跌倒受伤,形成颈椎脊髓损伤,使病情骤然加重。狭窄率在30%~40%之间,临床表现基本上介于两者之间。但椎管狭窄率与脊髓压迫也并非绝对平行。

脊髓造影术可观察到后纵韧带骨化灶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影像上常表现为与骨化水平相一致的不全性或完全性梗阻。要确定受压梗阻范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