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约占9.54%。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占全身骨折的5.1%,胫骨次之,占全身骨折的3.85%。腓骨干骨折最少,占全身骨折的0.59%。胫腓骨折治疗虽较容易,且多无明显的功能障碍,但如果处理不当,对可能出现感染、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甚至有截肢的严重后果,因此应认真处理。 【机能解剖】 1.胫、腓骨是小腿上的两条长骨。胫骨在小腿的内侧,腓骨在胫骨的外侧。胫骨上段三棱形.下段略呈四方形,中下l/3处最细,而且脆弱,最容易发生骨折。小腿的肌肉都在小腿的后外侧,胫骨的前缘和前内侧直接被包在皮下,所以骨折最容易穿破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如不注意早期清创和皮肤覆盖,容易引起骨髓炎。 2.胫骨的营养动脉从胫骨干上l/3的后外侧穿入,胫骨下l,3缺乏肌肉附着,所以血流不能充分供应,如在中下l/3处发生骨折,处理不当,会造成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动脉在进入比目鱼肌腱弓以后,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紧贴胫骨下行,当胫骨上端骨折向后向外移位时,往往容易损伤这两条血管,引起缺血性挛缩。 小腿肌肉丰富,被骨间膜和肌筋膜分隔成三个间隙。当小腿骨折伴随严重软组织挫伤时,就会使肌肉肿胀,间隙变小,肌筋膜压迫血管,引起小腿肌肉缺血性挛缩。处理上应将筋膜切开,甚至将腓骨骨膜纵行切开或截断腓骨,以解除血管的受压,防止肢体坏死。 3.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轴心,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平行的,治疗骨折时,必须注意维持这一水平轴心,以防晚期发生骨性关节炎。 【诊断】 胫骨在皮下,骨折容易摸出,所以诊断并不困难,但腓骨不易摸到,并且,骨折线常常高过胫骨的骨折线,如不注意,容易漏诊。儿童青枝型骨折,临床症状不典型,如果儿童伤后不能站立,伤侧小腿有间接叩痛,应从胫、腓骨骨折来考虑。 造成胫、腓骨骨折的直接暴力,多半是从小腿的前外侧来的,两骨的骨折线在同一平面,常常是横断、短斜面或粉碎型。 造成骨折的间接暴力是从高处跌落或机器绞伤等,由于受伤时,伤员的脚或躯干的旋转力所致,骨折线多数是斜面、螺旋型,腓骨骨折平面往往高过胫骨骨折的平面。 【鉴别诊断与并发症】 小腿肌肉缺血性挛缩是严重的合并症,应仔细检查。如果足背动脉无搏动、趾间关节屈伸障碍和皮肤颜色变紫,温度降低等征象,应考虑小腿肌筋膜综合征的可能性。 【治疗】 1.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法稳定性骨折(横断骨折):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练功。 2.跟骨牵引复位外固定法不稳定性骨折(短斜面、粉碎、一骨多折)用上述的方法,加跟骨牵引。 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较轻,经彻底清创、缝合变为闭合性骨折,按不稳定性骨折处理,但夹板要缓上。伤口污染较严重或已经感染的,要清洁伤口,稍加整复,达到功能对位,用石膏管形开窗换药或拱桥式夹板外固定。 伴有严重软组织挫伤或骨折严重移位的稳定性骨折,虽在整复中达到解剖复位,也应结合跟骨牵引。[Page] 复位法(1)成人单纯成脚畸形。或儿童青枝型骨折: 伤员平卧,麻醉后,一位助手站在伤肢外侧,用肘弯套住伤肢胭窝①,另一位助手一手握住伤员的脚背②,一手把持脚跟③,对抗牵引。术者一手托住成角处向上提①,一手轻压使骨折的远断端向上翘②,在骨折成角畸形完全矫正后,敷药、固定。 (2)大斜面、大螺旋型骨折:按上面讲的方法拔伸牵引后,术者一只手放在骨折的近断端①,另一只手放在骨折的远端②,两手同时扣挤,使分离移位的骨折远段和近段合拢。 (3)粉碎型、一骨多段骨折:在用前面讲的方法牵引下,术者一只手托住小腿的远端①,另一只手拇指在骨折近段外侧②,对向挤压;然后四指在内侧③,从上到下归挤骨折的断端④,使它平复(图23―50)。整复后,用夹板外固定,进行跟骨牵引,维持对位。 (4)有移位的稳定性骨折:膝关节屈曲160。左右,两位助手对抗牵引。一般骨折,近端容易向前内侧移位。术者应站在伤肢外侧,两手的拇指,同时放在骨折远段的前侧①,其余手指环抱小腿的后侧②。近侧牵引的助手将骨折的近端向后挤按③,术者两手四指,端提远段向前④,使骨折对位。如果还有余留的侧方移位,可同时推近端向内①,拉远端向外②,使它复位。骨折对位后,为了使骨折的断端紧密衔接,术者双手固定骨折部,牵引脚部的助手,可徐徐向前后左右摇摆。 分骨垫l~2个,根据骨折对位程度,折成所需的塔形、梯形或平垫。 固定方法:骨折整复后,用拇指和食指沿着胫骨嵴,来回触摸骨折部位,检查骨干是否平整,对线是否一致,生理曲线是否存在,然后按不同骨折的类型、部位,放置纸压垫和夹板。 纸压垫放置法斜面骨折:在骨折远端的胫、腓骨间隙,放一个分骨垫①,腓骨骨折段的上、下端,各放一块平垫②,胫骨骨折端的上缘内侧,放一块平垫③。 粉碎型骨折:胫骨骨折线的内侧放一块平垫①,腓骨骨折段的上、下端,各放一块平垫②。 横断型骨折:胫、腓骨间放一分骨垫①,胫骨骨折的近侧端,放一块平垫②,腓骨骨折的上、下端各放一块平压垫③。 夹板固定方法上l,3骨折:应超膝关节固定。内、外侧板:上达大腿中l/3处,下达内、外踝上4厘米处,膝关节处装有活动轴,可伸屈膝关节。前侧板2块,靠外侧l块应压在分骨垫上。后侧板的上端超胭部,装有活动轴,可伸屈膝关节。 中l/3骨折:内、外侧板上平胫骨内、外髁的上缘,下平内、外踝。后侧板下端的前弧部抵在跟骨结节的上缘,上到胭窝,要不妨碍膝关节的屈曲。两前侧板上到胫骨结节,下平踝关节的上缘,要不影响脚背伸屈活动。 下l/3骨折:超踝关节固定。内、外侧板上到胫骨内、外髁的下缘,下超过脚底。前、后饲板同中l/3骨折一样。 【术后护理】 1.外侧板上端腓骨小头处应保护好,避免压迫腓总神经,后侧板上、下两端,应用棉垫垫好,避免压破皮肤。要注意纸压垫和夹板的位置以及布带松紧度是否合适。 2.抬高伤肢,密切注意受伤部位的血运和肿胀的情况,脚部肿胀明显时,应每天进行按摩。 3.有条件的,术后第l周要透视l~2次,发现移位及时矫正。 【练功】 练功可分为单纯夹板固定和配合跟骨牵引两种方式,共同的注意点是:根据伤后日期的长短、伤员体质的好坏和受力强弱的不同,有计划地指导伤员进行锻炼,鼓励伤员主动进行肌肉、关节的协调活动。临床愈合前,凡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都应禁止,比如脚部的摇荡、旋转、悬空等。 1.单纯夹板固定的练功初期:骨折部位血肿、软组织水肿、疼痛、反应敏感,骨折虽已对位,但不稳定,这个时期不宜过勤地换药,练功也应从简。主要活动是脚用力背仲,股四头肌用力收缩,反复练习,活动量由少渐多。 中期:一般在整复后3~4周左右,为了防止关节强直,应开始对伤肢进行次数较多,范围较大的活动。[Page] (1)脚用力背伸,同时股四头肌用力收缩,膝关节挺直、抬腿。 (2)在这个基础上,伤肢由伸直位,逐渐屈曲90。,再伸直,然后平放床上。这样反复练习,直到伤员自觉伤肢有力、骨折部位不痛,可以手扶双拐下地,不负重练习走路。要注意:伤肢不能悬空,脚底要放平,切忌用脚尖着地。 后期:继续巩固初、中期的锻炼,恢复肌肉弹性,达到筋骨并进。同时进行按摩、用中草药熏洗或理疗。 2.夹板固定并跟骨牵引的练功(1)伤肢脚部用力背伸,然后放松,练踝关节活动,促进下肢血运。 (2)健肢屈膝,脚蹬床,两手用力撑床坐起,锻炼髋、膝关节和股四头肌。 (3)在这个基础上,挺腰,两手用力支撑,使躯干前挺,反复练习。 (4)锻炼3~4周后,一般已有骨痂形成,骨折断端比较稳定,可解除牵引。继续练功I~2周,再扶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但脚要平稳,切不可用脚尖着地。当伤员自觉有力,局部不疼痛时,可改用单拐,先将单拐放在健侧,过一段时间,换放在伤侧,使伤肢逐渐负重活动。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现骨折有轻度向前成角时,可采用双枕法,配合练功使骨折逐渐得到矫正。如发现骨折有轻度向内成角时,可采用盘腿法,配合练功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