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痉挛性斜颈

微创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

2009-12-03 journal.shouxi.net A +

微创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首席医学网2009年03月12日16:52:49Thur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梁维邦,倪红斌,徐武,韦永祥,姚亮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

加入收藏夹

【摘要】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详尽的术前检查和定位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8例痉挛性斜颈,并评价其疗效。结果4例扭转型和2例侧倾型患者痊愈,2例后仰型患者好转。结论术前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神经阻滞试验明确诊断,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个性化手术方案可有效治疗痉挛性斜颈,而且可以减少正常神经功能的破坏。

【关键词】痉挛性斜颈;神经阻滞试验;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治疗

MicrowoundstreatmentforspasmodictorticollisLIANGWeibang,NIHONGbin,XUWu,etal.DepartmentofNeurosurgery.DrumTowerClinicalMedicatColleg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icrowoundstreatmentofsposmodictorticollis(ST)Method8casesofSTwereindividualizedtreatedundercompleteexaminationandtopicaldiagnosis.Theclinicaleffectswereevaluatedpostoperatively.Results4casesofrotationaland2casesoflaterocollisrecovered,2casesofAnterocollisweremarkedlyimproved.ConclusionsCompletephysicaleraminationandimaging,preoperativenerveblocktest,intraoperativeneu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andindividualizedtherapyareimportanttothesurgery.

Keywords:spasmodictorticollis;nerveblocktest;neu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surgicaltreament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倾斜。1792年Wepter首先报告此病,并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目前临床上已明确此病是一种锥体外系运动障碍,而不是精神疾病[1]。本院自2001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痉挛性斜颈病人8例,其中扭转型4例,侧倾型2例,后仰型2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神经阻滞试验明确张力异常的肌肉,并结合影像学、临床查体等拟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行受累神经减压或高选择切断,术后患者均明显好转或痊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18~56岁,平均43岁,病程8月~5年,平均2.1年。根据颈部肌肉受累的范围及临床表现分为:扭转型4例,侧倾型2例,后仰型2例。2例有明确头颈部外伤史,1例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无明确诱因5例。8例患者均有服用药物治疗史,包括安定、卡马西平、三己芬迪等。7例曾在外院行肉毒素阻滞治疗。

1.2术前检查(1)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采集病史,了解症状的演变过程,可能的诱因及诊治过程,重点询问肉毒素治疗情况,包括注射位点,改善情况。(2)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是神经系统及颈背部肌肉张力及压痛情况,明确患者的临床类型。(3)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X线平片检查,了解颈椎的结构形态和各椎体的位置情况;颈椎CT检查,对比双侧颈部深浅肌肉形态;头颅和颈椎MRI检查,以明确副神经、颈1-4神经前根与周围血管关系。(4)可疑肌肉支配神经的阻滞试验,估计手术的疗效,并根据阻滞效果,明确受累肌肉或肌群的部位和范围。

1.3手术方案按术前检查,特别是影像学检查和神经阻滞试验的结果,拟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包括单纯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副神经高选择性部分切断术和(或)高选择性颈1-4神经前根部分切断术。

1.4手术治疗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根据需要,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单侧副神经或颈神经减压或切断手术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双侧副神经减压或切断取俯卧位。前者取乳突后“S”切口,长约5~7cm,后者取枕下正中切口,长约7~10cm,单侧副神经减压或切断时,取乙状窦后骨窗约2cm×3cm,单侧副神经和颈1-4前根选择性切断时,切除颈1-4椎板,并沿枕大孔向上切除部分枕骨,双侧副神经手术时,沿枕大孔切除枕骨约5cm。本组8例患者神经减压或高选择切断的方案是:单侧副神经减压1例,单侧副神经减压+同侧颈1-4前根高选择切断2例,单侧副神经高选择切断+同侧颈1-4神经高选择切断2例,单侧副神经高选择性切断+双侧颈1-4前根高选择切断2例,单侧副神经减压+对侧副神经高选择性切断及双侧颈1-4高选择性切断1例。

1.5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为避免过度的副神经和颈1-4神经前根切断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萎缩,对于决定做神经切断者,术中行肌电诱发电位指导,副神经仅行部分切断,使其兴奋性显著降低。颈1-2神经前根电刺激如无明显颈肌收缩反应则不作切断。颈3-4神经前根选择兴奋性明显增高的神经根切断,保留1~2根兴奋性相对较低的神经纤维。

疗效评定时间在术后6个月,评价标准:(1)痊愈:头颈恢复正常姿势和活动,从事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2)好转:头颈偏斜较前明显好转,痉挛肌肉力度下降,但尚未达正常姿势;(3)无效:和术前比较无变化;(4)恶化:术后斜颈症状加重或痉挛肌肉的范围扩展到面部,四肢及躯干等部位。本组研究中,4例扭转型及2例侧倾型基本痊愈,2例后仰型好转,没有无效或恶化。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吞咽困难、颈部无力、颈部肌肉萎缩、颈背部运动功能障碍、颈部外形异常等。跟踪随访5月~6年,平均3.2年,无复发患者。

痉挛性斜颈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肌张力障碍,据流行病学统计,其发病率约为9/10万[2],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10.9/100万[3]。痉挛性斜颈的发病与遗传、外伤、精神心理、神经递质紊乱、感觉系统功能异常以及某些药物等有关。虽然有一些证据可证实上述发病因素,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学说能从根本上阐释痉挛性斜颈的病因。

颈部姿势的维持由多神经、多肌肉共同参与,因而明确痉挛性斜颈的类型,确定累及肌肉,区分主动肌、拮抗肌对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或手术治疗尤为重要。目前确定累及肌群的方法有:(1)触诊确定肌肉的肥大、增厚及痉挛情况,此方法缺点是主观性较强,易遗漏,并混淆主动肌和拮抗肌,特别是对混合性斜颈,更容易误判;(2)术前CT或MRI检查,根据肌肉的肥大表现判定,也有很高的遗漏误判可能;(3)术前肌电图检查,国内外对肌电图是否能提高颈部肌肉受损的检出率还有争议,但刘宁疆等[4]报道进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提高受损肌肉的检出率。肌电图在痉挛性斜颈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4)术前神经阻滞试验,与上述其他方法相比,此方法不但能明确责任肌群,区分主动肌和拮抗肌,更能帮助判定斜颈可能恢复程度,预见治疗效果。我科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影像检查的基础上,行术前神经阻滞试验,如此定位责任肌,并拟订手术方案,是准确有效的。

痉挛性斜颈的分型复杂,不同类型的病人往往累及的肌肉神经不同,所有的病人均采取一种手术方案,难免有“不及”或“过正”之虞。要克服这种“不及”或“过正”的弊端,就要求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可有效处理责任神经,又能保护正常神经肌肉的功能。

痉挛性斜颈的治疗目前尚无标准,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外科手术等在临床都有应用。药物(如安坦,百忧解,安定等)治疗的效果早期较好,但持续时间不长,一旦停药,症状往往复发,也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病程进展,并且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肝、肾及锥体外系功能损坏。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目前在痉挛性斜颈治疗领域应用较广泛,众多的文献报道也证实肉毒素疗效比较明确,但其副作用也较多,且易导致耐药[5]。有人尝试B型肉毒素注射治疗,但B型肉毒素是否会象A型肉毒素一样诱导免疫,产生继发性抵抗目前尚不可知[6]。

手术治疗方面,传统手术方式是副神经根及1~4前根切断术,这种手术方式完全切断了脊髓前角细胞的传出纤维和副神经,获得了充分的去神经效果,但也牺牲了正常的拮抗肌,而这些拮抗肌可维持颈部在正常位置,且无选择切除脊神经前根,会导致膈肌麻痹、吞咽困难、头肩部活动障碍等。国外Freckmann[7]报道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11例患者10例症状改善,Jho和Jannetta[8]运用副神经及C1-3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20例患者,其治愈率达65%,但痉挛性斜颈累及的肌肉很多,有些并没有明显副神经受压,因而单纯运用副神经微血管减压可能疗效有限。国内陈信康教授早在1969年开始寻求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并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由原二联术改进为现在的三联术[710],即一侧脊神经后支(1~6)切除术,头、颈夹肌(或肩胛提肌)切断术加对侧副神经切断术,报道运用三联术治疗痉挛性斜颈400例,272例术后长期随访,症状消失率为74.3%,优于用单一颈神经后支1~6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260例,术后症状消失率为40%。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综合上述术式,尝试运用单切口副神经或(和)1~4颈神经前根微血管减压或高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治疗,治愈率为75%,与陈信康教授的三联术相当,且与其他手术方案比较,该手术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单切口创伤小;术前,术中精确定位,明确责任神经,微血管减压或高选择切断,避免伤及正常神经纤维,保全了正常的神经功能;不切断累及肌肉或肌群,无颈背部形态的改变,不影响颈部外观;不切断周围神经,避免了神经纤维的再生,降低了复发率。

笔者将神经电生理监测运用至术中,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手术,在处理主要责任神经的同时,保留了部分兴奋性相对较低的神经纤维,并最大可能的保护了正常神经纤维,避免了误切的可能,因而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困难,颈部无力,膈肌麻痹等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75878.[2]NuttJG,MuenterMD,AronsonA,etal.EpidemiologyoffocalandgeneralizeddystoniainRochesterMinnesota[J].MovDisord,1988,3:188.[3]CardosoF,JankovicJ.Dystoniaanddyskinesia[J].PsychiatrClinAM,1997,20:821.[4]刘宁疆,张本恕,谢炳等.肌张力障碍的肌电图表现[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91.[5]GreeneP,FahnS,DiamondB.DevelopmentofresistancetobotulinumtoxintypeAinpatientswithtorticollis[J].MovDisord,1994,9:213.[6]DresslerD,BigalkeH,BeneckeR.BotulinumtoxintypeBinantibodyinducedbotulinumtoxintypeAtherapyfailure[J].Neuro,2003,250:967.[7]FreckmannN,HagenahR,HermannHD,etal.Bilateralmicro-surgicallysisofthespinalaccessorynerverootsfortreatmentofspasmodictorticollis:Followupof33cases[J].ActaNeurochir(Wien).1986(1-2):47.[8]JhoHD,JannettaPJ.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forspasmodictorticollis[J].ActaNeurochir(Wien),1995,134(1-2):21.[9]ChenXinKang.Selectiveresectionanddenerationofcervicalmusclesinthetreatmentofspasmodictorticollis:Resultsin60cases[J].Neurosurgery,1981,8:680.[10]ChenXK,JiSX.Operativetreatmentofbilateralretrocollis[J].ActaNeurochir(Wien),1991,113:180.[11]陈信康.三联术治疗痉挛性斜颈[J].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1997,16:15.[12]陈信康.评价痉挛性斜颈手术方法[J].临床神经外科医学,2003,3:49.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