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

解读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

2009-12-03 www.qqyy.com A +

90年代有人发现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有广泛的神经轴突营养不良,也有人认为,宫腔内的某种炎症在初期波及胎儿肠道及泌尿道,以后炎症过程发展,最终导致广泛纤维化而破坏肠壁的神经丛,从而出现肠蠕动不良;同样过程,使膀胱的神经肌肉共济运动失调,出现无规律的膀胱收缩与“关闭状态的扩约肌”相对抗,其结果使膀胱扩张,扩大的膀胱以后又干扰了小肠的旋转而引起肠旋转不良。

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的诊断有赖于对本病的全面了解。本病有以下特点:

(1)膀胱高度扩张;

(2)结肠细小;

(3)肠蠕动差且腹胀明显;

(4)多伴有肠旋转不良;

(5)多见新生女婴。

除病史及体检外,腹平片,泌尿系B超,大肠与膀胱的对比观察,各段肠管的病理学检查实属必要。妊娠早期,围产期的B超检查对本病有意义,当B超提示有泌尿道扩张而羊水又不见减少时,就应怀疑本病。本例患儿胎儿期5个月时B超已发现腹腔囊性占位,若当时对本病有了解,早期明确诊断还是可行的。

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属原发性小儿假性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继发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类缘病、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继发性巨膀胱等。

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的特殊病因造成治疗困难,恢复过程漫长,预后极差。目前尚无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患儿多因继发败血症、营养不良死亡。多数专家主张尽早、长期地使用TPN治疗,以后择期行胃,空肠营养造瘘。80年代末期曾有长期存活达7年的报道,但患儿仍需TPN维持生命,且长期的TPN治疗对肝功的损害也影响其预后。

(责任编辑:郑晓凤)

第一页上一页12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