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MumpsMumpsB26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肇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痛性腮腺肿大为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受累。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偶无腮腺肿大,并可延及全身各种腺体组织。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为常见并发症。本病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冬春季为流行高峰,传播主要途径为唾液飞沫吸入。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体及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脓性炎症。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副粘液病毒属(Paramyxovirus)的单股RNA病毒。呈球形,大小悬殊,直径100~200nm。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此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即核蛋白(NP),相当于S抗原;多聚酶蛋(P);基质蛋白(M);含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HN)糖蛋白;以及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HN蛋自又称V抗原,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感染后2~3周才出现。发病后1周出现NP抗体,此抗体无保护作用,可用于诊断。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在体外腮腺炎病毒能在许多哺乳类动物细胞系中和鸡胚中培养生长。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其病原体为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系RNA病毒,属副粘病毒类,只有一个血清型。加热至55~60℃后20分钟就失去感染性,福尔马林或紫外线均能将其杀灭,然而耐低温。人是病毒的唯一宿主。本病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持久免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d至肿大后9d,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有脑膜炎表现者能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无腮腺肿大的其他器官感染者亦能从唾液和尿中排出病毒。(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三)流行情况: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无免疫力的成人亦可发病。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和脸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病毒在此进一步繁殖复制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器官,因此临床上出现不同器官相继发生病变。曾证实腮腺炎病毒在多种内脏器官的上皮细胞中复制。因此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的、多器官受累的疾病。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的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造成腮腺导管的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卵巢和胰腺等受累时亦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等病变。腮腺炎病毒所致脑膜脑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考虑是腮腺炎病毒的血溶-细胞融合糖蛋白所致,动物实验表明应用此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能预防脑炎和脑细胞坏死的发生。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亦可见急性血管周围脱髓鞘。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病毒经血液至全身各器官,首先使多种腺体(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胰腺、生殖腺等)发生炎变,也可侵犯神经系统。在这些器官中病毒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循环,散布至第一次未曾侵入的其他器官,引起炎症,临床呈现不同器官相继出现病变的症状。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病理变化特征是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包括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腺管水肿,管腔内有脱落的坏死上皮细胞堆积,使腺体分泌排出受阻,唾液淀粉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而使血、尿淀粉酶增高。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等可见类似病理改变。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潜伏期14~25d,平均18d。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d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d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由于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疼痛明显。因唾液腺管的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腺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d达高峰,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腮腺管口早期常有红肿。颌下腺或舌下腺可以同时受累,有时是单独受累。颌下腺肿大时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腺体。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下及颈前下颌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二)有症状的脑膜炎发生在15%的病例,患者出现头痛、嗜睡和脑膜刺激征。一般发生在腮腺炎发病后4~5d,有的患者脑膜炎先于腮腺炎。一般症状在1周内消失。脑脊液主要是淋巴细胞增高,白细胞计数在25×106/L左右。少数患者脑脊液中糖降低。预后一般良好。脑膜脑炎或脑炎患者,常有高热、谵妄、抽搐、昏迷,重症者可致死亡。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三)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睾丸明显肿胀和疼痛,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睾丸炎多为单侧,约1/3的病例为双侧受累。急性症状持续3~5d,10d内逐渐好转。部分患者睾丸炎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这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睾丸细胞破坏所致,但很少引起不育症。(四)卵巢炎发生于5%的成年妇女,可出现下腹疼痛。右侧卵巢炎患者可酷似阑尾炎。有时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一般不影响生育能力。(五)胰腺炎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增高,因此需作脂肪酶检查,若升高则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腮腺炎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低于10%。(六)其他如心肌炎、乳腺炎和甲状腺炎等均可在腮腺炎发生前后发生。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有流行病史及接触流行性腮腺炎病史。(一)前驱期:病儿接触腮腺炎病毒感染后可有:1.发热、无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呕吐、头痛、结膜炎及咽炎等症状,持续1-2日;2.可无以上所述前驱期症状,以耳下部肿大为最早表现;3.少数病儿可有脑炎合并症,表现为脑膜刺激征,而无腮腺肿大。(二)腺肿期:腮腺多双侧同时受累发生肿胀,亦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使下颌骨后沟消失,2-3日达高峰,局部有疼痛及过敏感觉,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张口或咀嚼,尤以进食酸性食物时更显著。颊内腮腺导管口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先后受累,少数病儿可仅有颌下腺或舌下腺受累而无腮腺肿胀。高度肿胀持续约4-5日后渐消退,全程约1-2周,肿胀明显时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流行病学:1.过去无腮腺炎病史。2.病前2-4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接触史。3.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发于1-15岁,尤其是5-9岁儿童。4.多发生在冬春季。(二)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无前驱症状。以耳下部肿大为最早症状。症状明显期则出现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出现耳部疼痛,继之腮腺肿大,一般先为单侧,1-2天后波及对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表面不红,边界不清,触诊有弹性及压痛。张口、咀嚼时及进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腮腺管口红肿,压之无脓性分泌物溢出。部分病人继而出现颌下腺、舌下腺、胰腺、睾丸、脑等器官炎症。极少数非典型病例无腮腺肿胀。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本病前驱期很短、症状较轻。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症。常先见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不红,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腮腺管口可见红肿。腮腺肿大约3~5天达高峰,一般一周左右消退。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腮腺肿大。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者1~2天,多为5~7天,亦有体温始终正常者。可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舌下腺肿胀者。流行性腮腺炎是全身性疾病,其病毒有嗜腺体和嗜神经性,故病毒常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下列症状:(一)神经系统:1.脑膜脑炎:较常见,可出现在腺腮肿大前、腮腺肿大同时,也可见腮腺肿大消失以后。28%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神经系统体征可阳性,但很少惊厥。约半数病例脑脊液可有细胞数升高,细胞数大多500×106/L,偶可>2000×106/L者,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稍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在疾病早期,脑脊液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大部分预后良好,但也偶见死亡病例及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2.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预后多良好。肿大的腮腺压迫面神经可引起暂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因腮腺炎后大脑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者。3.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较小些。(二)生殖系统:睾丸炎或卵巢炎,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单侧,肿大且有压痛,约半数病例可发生萎缩,双侧萎缩者可导致不育症。7%青春期后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出现下腹疼痛及压痛,无影响生育力的证据。(三)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较少见,轻型或亚临床型感染多见。常发生于腮腺肿大数日后。上中腹疼痛、压痛明显,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增高,故不宜作为诊断依据,因此需作脂肪酶检查,若升高则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四)其他:尚可有心肌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肾炎、泪腺炎、角膜炎、关节炎、肝炎等,均可在腮腺炎发生前后发生。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脑膜脑炎:占腮腺炎的28%,多见于腮腺肿胀后3-10日出现症状,亦可于肿前1-2周或迟至肿后2-3周出现症状,本症预后好。(二)睾丸炎:亦可有副睾炎或卵巢炎,多发生于青春期后青少年或成人。腮腺肿大1周后出现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下腹痛、睾丸肿胀疼痛并有压痛,持续3-4日,长至1-2周,重者睾丸可萎缩导致不孕症。(三)急性胰腺炎:较以上二病少见,有时亦发生,多发生于腮腺肿大3-7日,表现高热、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查体可扪及肿大的胰腺,有触痛及局部肌肉强直,持续1周左右消退。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颌下腺炎及舌下腺炎:常于腮腺肿痛后发生,亦可单独出现。颌下腺炎时颈部肿胀,下颌部可扪及柔韧而有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炎时则口腔底部肿胀,伴吞咽困难。(二)脑膜炎或脑炎:较常见,以脑膜炎为多,可发生在腮腺肿大前后,少数不伴有腮腺炎。也可仅有脑脊液改变。一般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改变同一般病毒性脑膜炎。预后良好,偶有死亡。(三)睾丸炎:多见于成人,可为双侧,但以单侧为多,睾丸肿大疼痛。肿大的睾丸质地中等,有触痛,常伴有高热、头痛,可合并附睾炎,少有引起不育症。(四)胰腺炎:多发生于年长儿童及成人,常发生于腮腺炎后3-7天,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伴压痛,重者腹胀、腹泻或便秘,中上腹剧痛。一般无严重后果。(五)其他器官炎症:如卵巢炎、乳腺炎、心肌炎、肾炎、甲状腺炎均少见。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二)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者发病早期有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故测定淀粉酶可与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或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三)脑脊液检查:有腮腺炎而无脑膜炎症状和体征的病人,约半数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且能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四)血清学检查:1.抗体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NP的IgM抗体可作近期感染的诊断,有报告认为用于患者唾液检查阳性率亦很高。2.抗原检查:近年来有应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可作早期诊断。应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大大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五)病毒分离:应用早期患者的唾液、尿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接种于猴肾、Vero细胞和HeLa细胞分离腮腺炎病毒,3~6d内组织培养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现象。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加,分类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二)血清和尿中淀粉酶的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轻度或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近年来测定淀粉酶同功酶,可区分胰腺(P型)及唾液腺(S型)淀粉酶,另外合并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增高,有助于两者鉴别。(三)病毒分离:从早期患者的唾液、血、尿和脑脊液(有脑膜脑炎者)中进行病毒分离,是诊断的直接依据。也可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患者唾液中的腮腺炎病毒。(四)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加4倍,有诊断意义。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二)血、尿淀粉酶:90%腮腺炎患者血、尿淀粉酶增高。(三)血清脂肪酶:并发胰腺损害时脂肪酶升高。(四)免疫学检查:1.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2.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4倍以上增高也可诊断。3.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唾液细胞中的腮腺炎病毒抗原。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中淀粉酶活力与腮腺肿胀程度平行,在2周左右恢复正常,90%患者发病早期有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故测定淀粉酶可与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或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二)血清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核蛋白的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诊断,有报告认为用于患者唾液检查阳性率亦很高。近年来有应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可作早期诊断。应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大大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三)病毒分离:患者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病毒。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诊断主要根据有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结合流行情况和发病前2~3周有接触史,诊断一般不困难。没有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脑膜炎和睾丸炎等,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根据流行史、接触史、症状及腮腺肿大,即可诊断。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当地的流行病史及发病前与腮腺炎病人的接触史。(二)单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非化脓性肿大并疼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表面皮肤不红,颊内腮腺管口红肿。(三)排除化脓性腮腺炎、颈或耳前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等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四)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正常或偏低。(五)血清抗腮腺炎病毒S抗体阳性,血、尿、唾液中病毒分离阳性。具有上述第(一)~(四)项可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同时具有第(五)项可做病原学确诊。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依据流行史、接触史、腮腺肿痛特点且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情况下,临床作出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对可疑病例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一侧性腮腺肿大,不伴睾丸炎或卵巢炎。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二)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A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A组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均可以引起腮腺炎,需根据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进行鉴别。(三)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结节病、营养不良和腮腺导管阻塞等均可引起腮腺肿大,一般不伴急性感染症状,局部也无明显疼痛和压痛。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化脓性腮腺炎:多仅局限于一侧,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二)颈、耳前淋巴结炎:肿胀不以耳垂为中心,腮腺管口不红,口腔与咽常有明显病灶。颌下淋巴结炎应与颌下腺肿大(可先于腮腺肿大出现)区别,前者多为圆球形,边缘清,可活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后者为深部半球形,边缘不清,不可活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三)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造成腮腺肿大,鉴别依靠病毒分离。(四)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等可引起腮腺肿大,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鉴别诊断包括其他病原(细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腮腺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或罕见的腮腺肿瘤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二)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每日1g,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d。亦有报告应用干扰素治疗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能使腮腺炎和睾丸炎症状较快消失。(三)对症治疗: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镇痛药。睾丸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每日5~10mg,静脉滴注,5~7d。(五)颅内高压处理: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20%甘露醇l~2g/kg静脉推注,每4~6h一次,直至症状好转。(六)预防睾丸炎:男性成人患者,为预防睾丸炎的发生,早期可应用己烯雌酚1mg,每日3次口服。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腮腺炎为良性经过,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除一般和对症治疗外,主要加强并发症的防治。(一)抗病毒疗法:潘生丁剂量每日3-5mg/kg,分3次日服,5-7日为一疗程;也可用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这些药物的确切疗效,尚需进行严格对照观察。(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给予以半流质食物或软食、忌酸、多饮水。必要时输液,以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高热、头痛时给予解热镇痛剂等。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酸性食物,保持口腔卫生。(二)抗病毒治疗:1.干扰素:1万-20万U/kg,肌注,疗程4-5天。2.病毒唑:10-15mg/(kg.d),静滴,疗程同上。(三)对症治疗:1.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2.脑膜炎及脑炎:参见流行性乙型脑炎。3.胰腺炎:(1)暂禁食。(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3)解痉止痛:阿托品,0.5mg/次,肌注,必要时可用哌替啶。(4)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100mg/次,地塞米松,10-20mg/d,连用2-3天。4.睾丸炎:(1)丁字带托起阴囊以减少疼痛。(2)早期应用皮质激素:强的松,30-40mg/d,连用2-4天。(3)雌激素:己烯雌酚,1mg/次,每日3次。(4)局部封闭:疼痛剧烈者用0.5%-1%普鲁卡因15-20ml精索封闭。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一般治疗:患儿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同时应卧床休息,给予半流质或软食,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避免酸性或辛辣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并发睾丸炎者,可给予睾丸局部冰敷并使用睾丸托支持。(二)基本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发热、头痛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并发脑炎颅内压升高时,可予以脱水治疗,必要时可短期试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症状。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完全是对症处理。急性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口腔卫生。高热者给予退热剂或物理降温。严重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可给解热止痛药。中药是常用药,可采用内服与局部外敷。青黛散调醋局部涂敷腮肿处。方药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临床已试用α-干扰素治疗似有加速消肿、缩短热程的效果。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5mg/(kg・d)静滴,疗程5~7天。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效果。脑炎症状明显者可按乙型脑炎治疗。对重症脑膜脑炎、睾丸炎或心肌炎患儿必要时可采用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3~7天的短期治疗。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预防:患者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由于症状开始前数天患者已开始排出病毒,因此预防的重点是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目前国内外应用减毒活腮腺炎疫苗,进行皮内、皮下接种,亦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方法。90%以上可产生抗体。潜伏期患者接种可以减轻发病症状。由于有可能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严重系统性免疫损害者为相对禁忌,但应用腮腺炎疫苗免疫无症状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1V)感染的儿童,是被认可的。日本和加拿大曾报告发生与疫苗相关的腮腺炎脑膜炎病例,可能与所用病毒株不同有关。(二)预后:腮腺炎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隔离病人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集体机构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保护易感儿:被动免疫可给予腮腺炎免疫γ球蛋白;主动免疫目前已有单价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和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疫苗(MMR)应用于预防,取得了良好保护作用,除皮下接种外还可采用气雾喷鼻法。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不能使用腮腺炎活疫苗。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治愈:腮腺肿胀消退,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治愈。(二)好转:症状好转,腮腺肿胀减退,或并发症尚未治愈。(三)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并发症仍存在。原有数据库资料祖国医学认为"痄腮"是因感受风温,毒邪内侵少阳胆经,足少阳之脉绕耳而行,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壅阻于颈侧,凝聚面部,故见腮下坚硬弥肿疼痛。中医认为风温毒邪经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经脉壅滞,气血郁结,故见腮下肿胀疼痛。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当邪毒传至厥阴时,则引起睾丸肿胀疼痛;若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入心包,引动肝风,可出现惊厥昏迷,发生脑膜脑炎。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辨证选方: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为主。若无表证而有热象的用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为主:黄连、黄苓、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若有毒症,以解毒透邪的荆防败毒散为主:荆芥、防风、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川芎、枳壳、炒麦麸、桔梗、茯苓、生姜为引,水煎服。在病初起,邪未入里犯中焦前,不须用里药如黄连,黄苓等。若毒重可加板蓝根、大青叶等,腮肿坚硬而大的可加夏枯草、昆布、海藻并加外敷药,便秘加大黄、枳实、玄明粉;睾丸红肿痛加桔核、荔枝核、延胡索等。(二)单方验方:局部治疗:根据国内已有报道,应用病例较多及疗效较好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1.青黛3-5g,紫金锭一片(研末)加醋调成稀糊状涂患处,干后再涂,约一日6-8次,涂至疼痛减轻,约4-5日。2.以靛青或嫩柳叶膏敷局部,每日1-2次至消肿。3.10ml食醋于砚台内用香墨磨成黑汁,以毛笔涂肿处,每日3-4次,共2-5日。4.鲜天花粉、车前草各50g洗净捣烂加少许食盐敷患处,每日1-2次、共2-5日。5.鲜仙人掌除去表面绒毛茫刺洗净捣烂敷之,每日2次,共4-6日。6.冰片粉加冷米汤半匙调匀敷之,每日2-4次,共1-3日。7.六神丸5-10粒以食醋或白酒调敷,每日2次,共2-4日。8.黄柏粉与生石膏以3:7比例混匀后,用醋或酒调敷,每日1次,共2-3日。9.榆、桃、柳、桑、槐于春天发芽时采枝混合煎煮两次,把两次煎汁一起浓缩成膏,敷局部,每日1次,共3-4日。10.赤小豆50-70粒捣成粉,以温水或鸡蛋清或蜂蜜调糊,摊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2次,共2-4日。11.鲜蓍草30-60g,分2-3次捣烂取汁加冷开水口服,渣加少许盐敷患处。12.明矾50g,雄黄45g,冰片3-5g研成细末密封存用,取3-5g以75%酒精调敷患处,每日2-3次,共1-3日。13.以醋将纱布浸湿,敷患处,30分钟至1小时,每日2次,共2-3日。14.鲜鱼腥草连根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共2-4日。15.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成糊状,每日1次敷至肿消。16.以金不摸根块捣烂外敷,及注射液(每m1含8g生药)每天1次肌注至消肿,认为疗效显著。17.以磁疗每日l-2次,每次20分钟可使80%症状及体征在治疗72小时内消失。18.超短波:目的在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炎症局限化,加强吸收减少局部渗出,有利于消肿;并可使治疗局部钙离子增加,钾离子减少,局部组织的兴奋性减低并进入抑制状态,以达到镇静目的,适用于基本上已不发烧的腮肿病例。(三)针灸:1.刺络疗法:取患侧少商、小泽穴,局部以2%碘酒消毒,以三棱针快速刺入少许后挤血,一般挤出数滴,用消毒干棉球拭去,再用2%碘酒消毒,98%病例一次治愈。取耳穴:腮腺、额、枕、内分泌、皮质下(患侧或双侧),用三棱针或其他就便器材点刺以上穴位,挤出少量血液并用于消毒棉球擦净,仅采用一次性治疗,可不用其他任何药。也有仅在患侧耳尖放血,挤出6-8滴后即可。2.针灸疗法:电针合谷、角孙穴(均双侧)及患侧流腮刺激点(肿大的腮腺上缘)或在腮腺周围针刺治疗。或从翳虱、颊车、下关、上关、耳门、大迎、合谷、风池等穴,每次取3-4穴,一日一次针刺治疗,留针15-20分钟,隔7-10分钟捻转一次。也有取翳风穴,疾刺入针5分钟再退至皮下,再斜向耳垂下透入耳下以清解少阳之郁热,并可宣散病灶局部气血之壅滞。3.灯火灸疗法:即用柴头或浸油灯草点的耳穴下屏尖(肾上腺)或取角孙穴配大椎穴。耳穴下屏尖可刺激下丘脑-肾上腺皮质的活性,提高机体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的能力,可迅速抑制和杀灭流腮病毒。点灼时有瞬间发出响声为准(有轻度的伤),灼后有痛痒感觉,反应越明显效越好。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732.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873.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3084.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1075.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2266.原有数据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