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
症状描述及临床表现:
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原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心血管、神经及关节等多脏器、多系统受损。莱姆病主要通过节肢动物蜱叮咬为媒介而在宿主动物与宿主动物及人之间造成传播。临床表现:潜伏期3~32天。临床上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为莱姆病分为三期,各期可相互重叠,多数患者并不完全具备三期表现。(一)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游走性红斑(ECM)、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和淋巴细胞瘤是莱姆病皮肤损害的三大特征。本期内多数患者伴有疲劳、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颈部轻度强直、关节痛、肌痛等。该期平均持续7天。(二)第二期(播散感染期)起病2~4周后,出现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1、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有头痛、呕吐、眼球痛、颈强直及浆液性脑膜炎等,脑脊液细胞数为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量升高,糖正常或稍低。约1/3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表现为兴奋性升高、睡眠障碍、谵妄等,脑电图常显示尖波。可发生神经炎,面神经损害最为常见、最早出现,表现为面肌不完全麻痹,病损部位麻木或刺痛,但无明显的感觉障碍。此外,还可使动眼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及周围神经受到损害。2、循环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三)第三期(持续感染期)始于病后2个月或更晚。此期的特点为关节损害,通常受累的是大关节如锡、踝和肘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多数患者表现反复发作的对称性多关节炎。在每次发作时可伴随体温升高和中毒症状等,在受累关节的滑膜中可查出伯氏疏螺旋体。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是莱姆病晚期的皮肤表现,主要见于老年妇女。相关药物:多西环素、红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