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局>卫生应急>应急预案义乌市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2008年06月30日来源:〖背景色:〗〖打印〗〖关闭〗 一、前言
国际上将流行性出血热(EHF)与流行性肾病(Nephopathiaepidemica,NE)等统称为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hndrome,HFRS)。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virus)中某些病毒引起和和由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原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是FHF,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其传播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EHF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目的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发生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扑灭疫情,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在我市所辖单位范围,5天内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5例以上的疫情;或者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平均潜伏期内,在1个单位、1个村庄等局部范围发生病例5例以上的暴发疫情,按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诊断标准分级启动本预案。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诊断标准和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判定,参照国家《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6―1995)执行。
诊断标准
⒈流行病学史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个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⒉临床表现
2.1早期症状和体征:其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⒊实验室检查
3.1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3.3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5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4、病例分类
4.1疑似病例:具备3.1及3.2.1。
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2.2,3.3.1,3.3.2。
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3,3.3.4,3.3.5中的人一项。
5、暴发疫情判断标准
一级暴发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例以上病例;
二级暴发疫情:流行区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9例或非流行区县(市、区)范围内发现3~9例病例;
三级暴发疫情:流行区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9例或非流行区县(市、区)范围内发现1~2例病例;
四、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对策与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时,本市应根据疫情趋势和控制暴发流行的需要,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以卫生行政部门,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其它相关医疗机构参加的疫情应急处理技术小组为骨干力量,协调卫生、财政、农业、水利、宣传、公安及爱卫会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须的人员、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及消杀灭药物,开展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加强疫情报告
当发现有可能出现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或重大疫情时,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包括城乡基层防保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等责任疫情报告人员,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调查核实后,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局报告;市卫生局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任何个人、单位均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必要时可实施“日报告”、“零报告”,或“金华市重大疫情协查通报制度。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在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派出应急处理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暴发疫点内查病、鼠种和鼠密度调查、鼠及鼠排泄物调查、病例个案调查及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查,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范围,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制定系统的治理方案。同时,开展疫情监测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监测内容参考国家《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6―1995)执行。
4、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综合措施
(1)灭鼠灭螨。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灭鼠是遏制本病暴发流行的关键,在暴发流行地区应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突击性灭鼠。
坚持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和防鼠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杀灭(毒饵法)为主,辅以器械法的灭鼠措施。药物灭鼠可根据鼠种不同选择不同的灭鼠药物。根据疫区不同的流行类型(家鼠型、姬鼠型、混合型)确定灭鼠重点。同时,在灭鼠的前提下,做好灭螨防螨工作。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等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以防止螨虫生长。
(2)保护易感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区的高危人群,如疫区的青壮年,进入疫区进行疫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等,除存在疫苗注射禁忌症外,均应根据疫区类型类型选用相应类型的疫苗。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做好食品卫生、食品消毒、食品保藏,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食具。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螨虫叮咬。
(4)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五、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病例数降至与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并在1周内向卫生局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同时抄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