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流行性出血热 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白光大 “五一”放假时,小孙去郊区的叔叔家玩,谁知刚去不久,突然发起高烧,头痛、腰痛、眼眶痛、呕吐、腹泻,并且面部潮红像喝醉了酒,腋下、前胸等部位出现血点。家人立即就近将他送进医院,经检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由于治疗及时,半个月后,小孙便恢复了正常。生活中,流行性出血热并不为人们所熟知。那么,流行性出血热究竟是一种什么病?有哪些症状?如何防治?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白光大。 出血热的流行 及传播特点 据白副所长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以及肾脏损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感染性全身疾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我省2006年共报告出血热1899例,死亡28例。我省出血热发病数、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国前列,现在9个地区都有发病,由野鼠型向家鼠型衍变,并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疫区由单纯疫区转变为混合型疫区。季节以春夏季(46月)为主,一年四季均可散发。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其次是工人。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儿童少见,男女比例为4:1。出血热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点,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类五种,即由老鼠传播、螨虫传播和经胎盘传播。其中鼠类传播又包括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三种途径,这也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方式。一般认为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病毒基因型有关,病后可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两周后可达高峰,抗体持续时间较长,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白医生说,本病所以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因为患者都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典型病例的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病人发热可达40℃,一般持续3~10天。胃肠道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早期可见“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或全身痛疼无力)、“三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充血潮红或呈酒醉貌),眼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有搔抓样皮下出血点。还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肝肿大及ALT升高。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等。 家鼠型出血热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潜伏期长短差别较大(3~60天),很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据统计,约半数以上的出血热病例曾被误诊为上感,少数被误诊为肠炎、肝炎或过敏性紫癜等。有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自认为患了感冒,扛了十几天没去医院,同事发现他前臂有出血点也未当回事,后因病重被送入医院确诊为出血热时,已出现昏迷、肾衰竭,4天后死亡。因此,人们对出血热千万不要失去警惕。当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被确诊后,一般以综合疗法为主。白医生提醒大家,尽管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凶险,但如果能够做到“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认真把好“三关”即休克、出血及肾功能衰竭关,患者都能够痊愈。 怎样预防出血热 鼠类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因此采取科学灭(防)鼠、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综合措施。开展科学灭(防)鼠,有效降低鼠密度,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手段。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鼠类进家,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或分泌物(尿、粪、唾液)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在清理脏乱杂物等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凡是拆迁地区,在搬迁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彻底灭鼠,市区要结合爱国卫生工作广泛开展春秋灭鼠活动,有效降低鼠密度。 另外,易感人群疫苗接种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对高发疫区的高危人群、重点人群都要接种出血热疫苗。对流动人口、经常出差、旅游及野外作业人员、军人、从事物业维修、仓储、环卫、餐饮及接触实验动物的人员也应接种疫苗。一般采用0、14天基础免疫两针,6个月加强一针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疫苗保护期为3~5年。(本报记者 周芳)来源:吉林日报 2007年05月23日(责任编辑:贾国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