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流行性腮腺炎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2009-12-02 www.et-hospital.com.cn A +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大多发生于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呈流行或散发,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感染流行。

流行性腮腺炎常呈急性起病,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为18天,腮腺炎病人和健康带病毒者为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5天或更长时间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有高度传染性。腮腺炎起病常以普通感冒形式出现,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不适症状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发热(38℃左右),少数体温达39~40℃,发热温度高低、持续时间长短与腮腺肿大程度无关。通常先有一侧腮腺肿胀,然后另一侧腮腺相继肿胀,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弹性感,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组织及淋巴结也可呈肿胀。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继而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常常累及颌下腺,有的孩子没有腮腺肿胀,却表现为颌下腺肿大,这种情况下与淋巴结炎很难区别。颌下腺肿大时颈前颌下处明显肿胀,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称为颌下腺炎,实质上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一种表现形式。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与颌下腺炎不同,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表浅者可活动,局部疼痛及触痛明显,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临床上经常见到的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属于流行性腮腺炎,没有传染性。每次发病均位于同侧腮腺,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常无明确发病时间,多因腮腺反复肿胀疼痛而就诊,可有腮腺区持续轻微疼痛不适及口干、口臭等症状,晨间起床时觉腺体部胀痛,有时自觉有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从导管口突然流出,局部随感轻快。常见症状是阻塞症状,进食或看见食物时,尤其是酸性食物,唾液分泌量增加,由于唾液排出受阻,腮腺肿大疼痛;停食后,因唾液逐渐排出,肿胀又逐渐消失。各年龄期儿童均可发生,青春期可自然消失。咀嚼橡皮糖可使唾液流畅,抗生素治疗有效。

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腮腺炎本身并非重症,但并发症较多,部分患儿病情较重,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腮腺炎病毒有侵及全身各种腺体和神经组织的倾向,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腮肿出现前、腮肿同时、腮肿消退后,极少数脑炎病人始终无腮腺肿大,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谵妄,甚至出现惊厥、昏迷。还可导致睾丸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肾炎、甲状腺炎等。偶有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耳聋、骨髓炎、肝炎、泪腺炎、角膜炎、血小板减少及关节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从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2、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腮腺炎病人家串门。3、对接触过腮腺患儿的孩子要密切观察,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春季腮腺炎容易在幼儿园和学校流行,对儿童较密的场所可用食醋熏蒸或每天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半小时。(二)被动免疫:应用痊愈期血液或其丙种球蛋白肌注,有时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效果,被动免疫力约维持2~3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一般成人血、胎盘球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均无预防作用。(三)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临床保护作用可维持10年以上,无副作用,个别小儿可有低热、皮疹等轻微症状。(四)药物预防: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刘静副主任医师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