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
症状描述及临床表现:
颅底部的线形骨折多为颅盖骨骨折线的延伸,也可由邻近颅底平面的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骨折。由于硬脑膜与前、中颅窝底粘连紧密,故该部位不易形成硬脑膜外血肿。又由于颅底接近气窦、脑底大血管和颅神经,因此,颅底骨折时容易产生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并发症,后颅窝骨折可伴有原发性脑干损伤。临床表现:(1)前颅窝骨折累及眶顶和筛骨,可伴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称“眼镜”征或“熊猫眼”征)以及广泛球结膜下淤血。如硬脑膜及骨膜均破裂,则伴有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额窦或筛窦由鼻孔流出。若骨折线通过筛板或视神经管,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2)中颅窝骨折颅底骨折发生在中颅窝,如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如累及颞骨岩部,硬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时,则合并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如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骨管流向鼻咽部而误认为鼻漏。骨折时常合并有Ⅶ、Ⅷ颅神经损伤。如骨折线通过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面,尚能伤及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颅神经。如骨折端伤及颈动脉海绵窦段,可因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破裂孔或颈内动脉管处的破裂,可发生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3)后颅窝骨折骨折线通过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称battle征)。骨折线通过枕骨鳞部和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头皮肿胀,骨折线尚可经过颞骨岩部向前达中颅窝底。骨折线累及斜坡时,可于咽后壁出现粘膜下淤血。枕骨大孔或岩骨后部骨折,可合并后组颅神经(Ⅸ-Ⅻ)损伤症状。(4)颅底骨折的诊断与定位主要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定位。淤血斑的特定部位、迟发性以及除外暴力直接作用点等,可用来与单纯软组织损伤相鉴。相关治疗:1、非手术治疗:漏口愈合期间可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2、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