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感染: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疾病概述来源:医园网2008-6-1311:35:52
【鉴别诊断】
若化脓性骨髓炎的骨质破坏范围较大,而骨质增生不多时,应与下列病变鉴别:①黄色瘤:其骨质破坏形态多呈地图样,边缘锐利,没有较宽阔的骨质硬化带。②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常有广泛颅骨侵蚀破坏,多沿颅缝分布,也没有附近骨质增生硬化,局部皮肤没有炎性征象。若化脓性骨髓炎增生较显著时,需与③硬化型纤维异常增殖症和④脑膜瘤骨增生区别。一般骨髓炎的骨增生范围更广泛,若找到死骨和脓腔则可作为鉴别的有力证据。全身和头皮局部感染症有助于诊断的确定。⑤颅骨结核:其鉴别有时甚为困难,但骨结核的骨质破坏灶轮廓较锐利,周围硬化增生较少、死骨也较少见。
【治疗说明】
急性期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选用参阅脑脓肿),待病变局限或局部蜂窝组织炎消退后再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有头皮下积脓,应及时切开排脓。病变转入慢性期,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延误手术,有可能使感染向颅内扩散,造成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脑内脓肿。手术方法是彻底切除病变颅骨。虽可借助CT或头颅X线摄片来确定应切除的病灶范围,可是更可靠的是手术时的判断。对有脓性分泌物、软而不出血的颅骨、死骨均应切除,直至见到出血的健康颅骨边缘为止。要注意不要遗漏与原发病灶不相连的继发病灶。如无硬脑膜下脓肿则严禁切开硬脑膜。手术切口内置放抗生素,引流物置放与否视感染的急性程度而定。脓液应做革兰氏染色涂片、需氧和厌氧培养等。术后抗生素选用应根据紫固色涂片和/或细菌药物敏感度决定。而且,在急性感染征象消退后,至少还要应用4~6周,以减少骨髓炎不愈或复发的可能。小的颅骨缺损可不必处理,大的颅骨缺损(直径大于3cm)如需修补,应在骨髓炎治愈1年以后。开颅术后骨瓣感染,可先局部应用抗生素灌洗,较长期的感染则要对局部失去活力的组织反复修剪,如上述处理无效或脓液分泌增多,应及时去除骨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