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ZT)之上【神经内科讨论版】颅咽管瘤(ZT)
颅咽管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起源于胚胎期的颅咽管(Rathke囊)的残余上皮细胞。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其部位,曾有过不同的名称。1930年McLean提出命名为颅咽管瘤,逐渐沿用至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摘自: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颅咽管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1%~6.5%,占颅内先天性肿瘤的60%,约占鞍区肿瘤的30%。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占儿童幕上肿瘤的40%。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女之比为2:1。
病理
颅咽管瘤分为鞍内型和鞍上型。前者起源于鞍隔下的上皮细胞巢。鞍上型起源于鞍隔上的上皮细胞巢。瘤体小时都呈实质性,大时多呈囊性。
在显微镜下检查,根据组织学特点,颅咽管瘤可分3种类型:粘液上皮细胞型、鳞形上皮细胞型以及牙釉质细胞型。其中牙釉质细胞型最为常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胶质增生,两者紧密相连。
临床表现
颅咽管瘤系良性肿瘤,症状发展大多缓慢,偶有迅速发展或突然发病,此大多系肿瘤囊性变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主要表现为有内分泌障碍、视觉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1)内分泌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垂体和下丘脑受损害症状。该瘤系先天性肿瘤,多数发生于青少年。在儿童期发病,半数病人表现为发育障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育停顿、肥胖、性器官不发育、易疲劳等。青春期后发病者,多有性欲减退,阴毛、腋毛脱落;男性胡须减少,皮肤细腻;女性表现为闭经、溢乳。由于肿瘤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后叶,25%的病人有尿崩症表现,一般每天饮水3000~4000ml以上。
随着肿瘤发展,影响下丘脑可引起多睡、乏力、嗜睡,或同时出现精神症状。
(2)视觉障碍
当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时,出现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早期出现眼睛发、发花,逐渐出现进行性视力减退,常以一侧为重。视野缺损变化很大,约半数病人表现为不规则双颞侧偏盲等。很少有典型垂体瘤所出现的双颞侧偏盲。若发现双颞侧下象限性视野缺损,则表示压迫由上而下。鞍内型颅咽管瘤,当肿瘤向鞍上发展时,其视野改变和垂体瘤向鞍上发展相似。儿童患者可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从上课时的后排逐渐向前排靠,直至失明。视神经乳头可表现为原发性萎缩。当有颅内压增高时,也可有视乳头水肿。
(3)颅内压增高症状
儿童多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和外展神经轻度麻痹。出现上述症状表示肿瘤阻塞室间孔或脚间池,出现脑积水。视神经乳头水肿逐渐发展至继发性萎缩,视力逐渐减退,直至失明,严重颅内高压者可有意识不清。婴幼儿可有头围增大,颅缝分离,叩击呈“破罐声”。
(4)其他症状
当肿瘤长向鞍旁时,可引起Ⅲ、Ⅳ、Ⅵ颅神经受压;向中颅窝生长,可引起颞叶癫痫,幻嗅和幻味等症状;向额叶生长可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定向力差、大小便不能自控等症状。
检查及诊断
根据本病的好发年龄、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殊的X线表现,在目前的诊断条件下,本病诊断一般不难。儿童可根据发育迟缓或停顿,或同时伴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头痛,如果结合X线颅片,见到鞍上有钙化,就可诊断此病。成人有性功能减退、精神萎缩、倦怠、脸色苍白,有视力、视野改变,或伴有头痛。其检查方法有如下几种:
(1)内分泌功能检查
各内分泌靶腺水平低下,如T3、T4、FSH、LH、PRL可有增高,但一般不超过80~100μg/L。
(2)头颅X线平片
80%~90%的病人可见鞍上有钙化灶,儿童患者的钙化比例更高。钙化可呈不规则斑块状、较分散的点状,少数钙化囊壁可衬托出肿瘤轮廓,使钙化呈蛋壳状。约35%病人蝶鞍可有改变。随着肿瘤增大,或肿瘤引起脑积水造成慢性颅内压增高,可在颅X线平片上见到脑回压迹等颅内压增高征象。
(3)CT扫描
对X线平片无改变者,CT检查价值更大。
(4)其他检查方法
由于CT、MRI等新技术的应用,其他检查方法大多已经停止使用或被淘汰,如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池扫描等。
本病尚需与垂体腺瘤、鞍区胆脂瘤、生殖细胞瘤及第三脑室前部胶质瘤相鉴别。
治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