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麦胶性肠病

什么是乳糜泻

2009-12-02 www.shenmeshi.com A +

乳糜泻(Celiacdisease,celiacsprue)是患者对麸质(麦胶)不耐受引起小肠粘膜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麦胶性肠病(glutenousenteropathy)、非热带口炎性乳糜泻(nontropicalspure)、特发性脂肪泻(idiopathicsprue)。本病在西方人群发病率约0.03%,我国则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麦胶的致病作用 最初注意到患者症状与进食面粉制品有关,停止面食,症状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致病因素。麦粉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被分解后产物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麦胶蛋白为分子量15.000的多肽,对肠粘膜有毒性,如进一步水解,毒性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有分解麦胶蛋白的多肽酶,使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肠粘膜该酶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分解麦胶蛋白故引起小肠粘膜病变。

除考虑麦胶对肠粘膜的直接毒性外,还认为有免疫机制参与。用免疫荧光法证实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血液、小肠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有抗麦胶蛋白抗体(IgA)。摄入麦胶(抗原)后与抗体在肠粘膜细胞中起反应,引起粘膜病理变化。停止摄入麦粉类食物3-6个月后,该抗体可以消失。

二、遗传因素 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挛生兄弟的发病为16%,一卵双生者可达75%,因遗传关系肠粘膜缺少麦胶蛋白分解酶;另外遗传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对麦胶产生过敏反应。 

主要病理改变在空肠粘膜,绒毛缩短、增粗、萎缩变平;上皮细胞变性为低立方形,电镜下见微绒毛(刷缘)融合、模糊、分段、固有层有大量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肠粘膜细胞中的双糖酶、二肽酶(dipeptidase)及脂酶(esterase)减少,肠液分泌减少。因而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脂肪泻。

起病大多缓慢,症状的个体差异很大,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婴幼儿(添加麦类食物后)及青壮年。病程表现为发作与缓解的波动性,进食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食物症状加重(活动期),忌麦类食物症状缓解。

乳糜泻可无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脂肪泻,程度从轻度到大量[每日7~50g(20~150mEq)脂肪酸]不等。乳糜泻可引起身材矮小,不育症,复发性溃疡性口炎或疱疹样皮炎,有时不发生腹泻。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许多症状(例如贫血,体重减轻,骨痛,感觉异常,浮肿,皮肤病)都继发于营养缺乏状态。如果还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部不适及腹胀),则不易漏诊。若不出现这些直接的证据,则不应怀疑乳糜泻。

在儿童中,直到他们摄入含有麸质的食物,才出现症状。这些儿童表现为发育滞后;开始排出大量淡色,恶臭粪便;出现疼痛性腹部膨胀。可发生缺铁性贫血。若低蛋白血症发展到相当严重时,可出现浮肿。如果儿童脸色苍白,好发脾气;虽然膳食充足,但是臀部很小,腹部却很大(因此可以排除蛋白质-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或恶性营养不良病)就应高度怀疑乳糜泻的存在。

在女性中该病的临床症状出现较男性早10~15年,因为闭经或妊娠时的贫血均可增加临床怀疑。家族性的患病情况是很有价值的线索。同样成人患者也许不能再收集到儿童时期的病情,尽管消化系疾病可能已导致较同胞更矮小的身材及长骨的轻度弓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