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实因、求治初探

2009-12-01 www.studa.net A +

【摘要】慢性胃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病而受到重视,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治疗方案亦不成熟,经过多年的探讨与实践,目前临床采用传统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辨证、治疗,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病因;辨证;中医药疗法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其起病缓慢,时轻时重,病程较长,临床可见有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等症状,而胃窦部是最易发生胃炎的部位。目前在临床较常见的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而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发病的原因尚不明确,而治疗方案亦不成熟,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成为一种趋势和研究方向。

中医无慢性胃炎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可分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呃逆”、“嗳气”等范畴[1]。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从中医学角度看主要可分为外感六淫、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风邪致病,可直接侵袭脾胃。暑为阳邪,暑热过盛,可耗气伤津,使脾胃气阴耗伤。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侵袭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夏秋之交,湿气较盛,若感受雾露之邪,或久居湿地,可致湿邪侵袭脾胃,湿浊痰饮之邪内停,阻滞气机,致使脾胃气滞湿阻。燥邪伤肺,易传于胃,导致胃阴耗伤,或外感温热之邪,入阳明胃腑,化燥伤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客于胃,脾胃阳气损伤,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失调。

饮食不洁,或过饥过饱,饮食偏嗜,致胃失和降。《素问・痹论篇》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的说法[2]。生冷之物可致胃寒,辛热甘腻之品易致胃热;加之本病病位在脾胃,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病多寒,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病多热,故寒热二邪,贯穿于本病的始末。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所以《诊治汇布・心痛选方》有:“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的说法[2]。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疼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于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2]。”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发病多因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3];虚、滞、湿、火、瘀是其病理特征;并与脾、胃、肝、肾四脏相关;在治疗方面以“通则不痛”为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

寒邪客胃,是指寒邪凝滞胃肠,壅滞气机,阻遏脾阳所致的病证。寒滞于胃,则出现口淡乏味、口涎清冷量多、胃脘冷痛等症;寒滞于脾,则出现腹胀纳差、脘腹发冷、肤冷肢冷,甚或大便清冷、泄泻无度、水肿等病症[4]。临床表现有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以温胃散寒止痛为治疗方法。临床用良附丸加味进行治疗。万氏[5]对于虚寒胃痛,予良附丸合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并治疗1例患者服上方3剂,胃脘痛止,并随证治疗4次,胃痛未再发作,并以上方长期巩固治疗。

饮食不节,饥饱无时,或嗜酒辛辣,或恣食肥甘,食饮积滞中焦,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壅积滞着于胃作痛[6]。临床可表现为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以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为治疗方法。临床用保和丸加味治疗。保和丸为朱丹溪所创,能消积和胃,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调理脾胃,宣通气机,为消食导滞之轻剂。李氏[7]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饮食停滞、消化不良,服药2剂后,饮食明显增加,腹胀减轻,继服原方3剂后,食纳如常,精神转佳。于氏[8]对胃失和降,腐熟失司,食积阻滞者用降胃导滞法,用保和丸及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

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赖肝的疏泄作用。若肝气疏泄不及或太过,则肝胃失和,出现胃脘痞闷胀痛、痛引胁肋、呕恶吐酸苦水、烦躁易怒,肝胃不和之证。系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乘克脾胃;或脾胃虚弱而招致肝木来克[4]。于氏[8]认为消化系疾病多数为心身疾病,很多患者的发病与情绪有关,或急躁易怒,或抑郁内向,致脏腑失血失调。临床可表现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治疗方法,临床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患者情志不遂致脘胀,嗳气,辨证属实,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上得嗳气顺畅,下得矢气频频,使之上逆之气得以疏导[9]。王氏[10]用此方加减如肝郁气滞较甚者加佛手、郁金;寒凝加高良姜、吴茱萸;夹有食滞者加神曲、谷麦芽;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胃黏膜糜烂者加败酱草、白及粉;出血者加三七粉、蒲黄炭,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60例,治愈率25.00%,显效率76.25%,有效率97.50%。常氏[11]认为胃脘痛病位在胃,但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治宜疏肝活血,气血同治,予柴胡疏肝散加莪术、丹参,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活血化瘀,并临床治疗60例,总有效率91.7%。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临床表现有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以疏肝泄热和胃为治疗方法。临床用化肝煎合左金丸治疗。朱氏[12]用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30例,气滞腹满者,加香附、川厚朴、佛手;恶心呕吐者,去蒲公英,加姜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苍术;舌光无苔者,加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肝胃不和、嗳气频作者,加玫瑰花、绿梅花;便秘者,加麻仁、瓜蒌仁等。经治疗治愈83例,占63.8%,好转36例,占27.7%,无效11例,占8.5%。徐氏[13]以疏理气机,调和脏腑,泄肝和胃的方法,拟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不和患者1例,服5剂,诸症消失。刘氏[14]以芳化通降之法,予左金丸合山栀、竹茹、橘皮、川厚朴、姜半夏、藿香等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

瘀血停滞,是指脾胃之气运行迟滞,结滞不通,同时伴有营血运行失畅,血聚成瘀,瘀结胃络。胃肠气机郁滞,瘀血阻闭,临床常表现为胃脘刺痛、拒按,舌暗红而有瘀斑等症,若络脉损伤,血溢脉外,则可见出血,如呕血、便血[4]。根据“不通则痛”的原理,以及气血的相互关系,可以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形成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只是由于起因不同,而临床表现有不同证型,但瘀血这一潜在的病理因素始终是存在的[15]。陈氏[16]认为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较长,决定了血瘀病理发生的必然,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血瘀是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临床表现有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以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方法。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于氏[8]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选用不同的药物,对于轻型,可用当归、丹参、赤芍,在化瘀药中最为平和;对于顽固、严重的瘀血胃痛,用失笑散、乳香、没药,甚或虫类药。康氏[17]对瘀血阻络型慢性胃炎,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予丹参、五灵脂、蒲黄、红花、川芎、三七粉、玄胡、砂仁、木香、白芍、党参等,对64例患者进行治疗,显效4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