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2009年02月05日
◎无明显发病季节,夏秋季病例较多
◎是一种由蛲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儿童
◎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及继发性炎症
◎蛲虫易被药物驱除,该病治疗效果良好
◎讲究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的好办法
公元前90年,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描述:“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化为虫。”说的是病源蛲卵由寒湿孳生,寒湿之气如果危笃凝重,将会变成蛲虫。蛲虫病在我国古代多有记述。在出土的西汉古尸中,考古学家和医学家发现有蛲虫卵存在,证明至少在2100多年前,蛲虫病曾在我国发生过。
如何传染的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感染者多为儿童。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雌虫常于夜间活动。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很快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虫卵在肛门附近,卵内胚胎很快发育为幼虫,并在卵内蜕皮1次,即为感染期卵。
雌虫的产卵活动引起肛周皮肤发痒,当患儿用手搔抓时,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食物上,经吞食或随空气吸入等方式使人感染。自吞食感染期虫卵至雌虫产卵约需2~6周。雌虫在人体内存活一般不超过2个月。
症状与危害
雌虫夜间在肛门周围的产卵活动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由于奇痒难忍,病人熟睡时常不自觉地用手搔抓,可导致皮肤炎症、湿疹、出血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患儿常伴有噩梦、失眠、烦躁不安、消瘦、夜惊等表现,或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蛲虫侵犯其他组织器官时,可造成不同的危害。雌虫侵入女性阴道后,可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在阑尾腔寄生,可引起急、慢性阑尾炎;在腹腔、腹膜、盆腔、肠壁组织、输卵管等部位寄生,可引起肉芽肿病变。
出现症状怎么办
发现或怀疑感染了蛲虫病,应当到医院就诊。如确诊为蛲虫病,配合医生作驱虫治疗效果良好。将几种药物合用驱除蛲虫,可以减少副作用,效果更好。用甲苯咪唑与噻乙吡啶或噻嘧啶与甲苯咪唑一次服用,治愈率可达98%左右。除药物驱虫外,用生理盐水(0.8%)灌肠驱虫效果也很好。但要注意生理盐水用量,以防发生意外。使用蛲虫膏、2%白降汞膏或龙胆紫等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如出现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如何自我防护
蛲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在室内一般可存活3周左右。在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内和玩具、衣被上常可查到蛲虫卵。此外,在儿童的指甲垢中亦可查见虫卵,这是造成相互感染和自身感染的重要途径,也是反复感染的原因。预防蛲虫病的关键是要讲究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用0.05%的碘液处理玩具,1小时后可将虫卵全部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