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颞骨岩部炎

颞骨骨折(temporal bone fracture)

2009-12-01 www.med66.com A +

  颞骨骨折(temporalbonefracture)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常由车祸、颞枕部撞击、坠落等所致,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或胸、腹部等组织和器官损伤。颅骨骨折多发生于颅底部,1/3的颅底骨折侵入颞骨岩部。颞骨的岩部、鳞部和乳突部损伤中以岩部骨折最多见。由于岩部与鳞部连接处骨质较薄弱,以致骨折较多的累及中耳。依其骨折线与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纵行驶骨折、横行骨折、混合型骨折及岩尖骨折纵行骨折最多见,横行骨折居第二位,岩尖骨折最少见。纵行驶骨折预后较好。两种以上骨折可同时出现。

  临床表现

  一、纵行骨折(longitudinalfracture):

  最为常见,约占70%-80%.多由于颞部或顶部受到撞击所致。骨折线与岩部长轴平行,常自颞骨鳞部沿外耳道骨部的后上壁,经鼓室盖在迷路前方,于膝状神经节的前上部,顺颈内动脉管到颅中窝底的棘孔或破裂孔。骨折线不贯穿骨迷路,故对内耳损伤机会较少,主要对中耳损害,常有听小骨脱位或骨折。鼓室损伤,鼓膜未破时,鼓室内积血,鼓膜呈兰色,唾液中可带血。鼓膜破裂时,有血液自外道流出,如脑膜破裂,则有脑脊液耳漏。长期脑脊液耳漏可引起脑膜炎。中耳损伤时可出现传音性耳聋。少数累及面神经,可出现面瘫及舌前2/3味觉丧失。面瘫多为暂时性。

  二、横行骨折(transversefracture):

  较少见。主要由于枕部受到暴力所致。骨折线与岩骨长轴垂直,由颅底后窝横过岩锥到颅中窝,多从枕骨大孔或颈静脉窝,横过内耳道和迷路到颅中窝的破裂孔或棘孔区。内耳损伤重,耳蜗及半规管内常有出血,迷路受损时有较重的眩晕、恶心、呕吐,检查可有倾倒及自发性眼球震颤,可持续数周,待对侧代偿后症状消失。前庭功能检查,患侧功能丧失,听力呈感音性耳聋。伤及中耳者较少,偶有迷路损伤同时中耳内壁也被震裂,导致蜗窗膜破裂,鼓室积血,约有半数并发面瘫,且为永久性瘫痪。

  三、岩尖骨折(petrousfracture):

  很少见,可损伤及Ⅱ、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发生弱视,上睑下垂,睑裂变小,瞳孔扩大、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等眼部症状,或有三叉神经痛症状,如损伤颈内动脉可发生大出血,多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四、混合型骨折(mixedfracture):

  最少见,常由于颅骨多发性骨折,可同时发生颞骨纵行与横行骨折线,引起鼓室、迷路骨折,出现中耳与内耳症状。

  诊断和鉴别诊断

  故凡头颅外伤后有听力损失、鼓膜破裂或鼓室积血、或有眩晕、或有面瘫者皆为中耳及内耳受损所致,即可诊断颞骨骨折,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线。横行骨折较易显示,X线未发现骨折时,仍不能排除颞骨骨折。CT、MRI检查可确定诊断。

  一、急性期处理颞骨骨折主要由于颅脑损伤引起,如创伤严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脑神经征或耳、鼻大出血等,应与神经外科协作处理。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改善颅内缺氧状态;止血、防止失血性休克,观察脑组织损伤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等,及时处理,预防继发感染。如病人情况许可,应作详细检查,包括头颅X线拍片,神经系统检查等。

  二、局部治疗应在无菌条件下,清除外耳道的耵聍,积血及污物等。鼓膜损伤时,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忌滴药或冲洗,以防中耳感染。如有脑脊液耳漏,应保持外耳道无菌,不可填塞外耳道,全身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多数可自愈。长期不愈的脑脊液耳漏,于病情好转后行脑膜修补术。如有外耳道出血不止,应考虑颅内大血管损伤,需请神经外科处理,不宜填塞外耳道。

  三、如遗有鼓膜穿孔或听小骨损伤者,可行鼓膜修补或鼓室成形术以改善听力。如合并中耳炎按中耳炎治疗。如有面神经麻痹不能恢复者,可待病人情况许可时施行面神经减压术或修复术治疗。有前庭症状者可静卧并给予镇静剂。

  纵行骨折预后最好。横行骨折预后差,感音神经性聋多难以改善。传导性聋多可经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等得到恢复。前庭功能丧失者也可逐渐代偿。头颅外伤愈合后,骨折缝隙仍可存在,日后中耳感染时,可能引起脑膜炎。儿童较成人预后好。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