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颞骨左右各一,位于颅的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其上、前、后分别以骨缝与顶骨、蝶骨和枕骨相接,参与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以外耳道为中心可将颞骨分为5部分,即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
鳞部又称颞鳞。居颞骨前上部,形如鱼鳞,有内、外两个面,外面光滑略外凸.近中部有纵行的颞中动脉沟。该沟的下方有向前突出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合成颧弓。颧突具有三个根,即下颌窝前后的关节结节、关节后突和颞线。颞线常作为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颅外标志。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是耳科手术的重要标志。棘的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表面粗糙、稍凹陷的三角形区域称道上三角区,又名筛区,为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鳞部内面略凹.系大脑颞叶所在区,有脑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鳞部后上缘与顶骨衔接,前下缘与蝶骨大翼衔接。鳞部下缘与岩骨前缘融合,形成岩鳞缝痕迹。但在幼儿此缝明显,并有细小血管自硬脑膜经此裂进人中耳,故幼儿中耳炎易致脑膜刺激症状。
2.鼓部为一弯曲骨板,位于鳞部之下,乳突之前及岩部外下侧,构成骨性外耳道前壁、下壁和后壁的一部分。鼓部与乳突之间为鼓乳裂。鼓部前上方以鳞鼓裂和鳞部相接,内侧以岩鼓裂和岩部接连。鼓部的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内端有沟槽状的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于沟内。上部有缺口,名鼓切迹、鼓切迹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
3.乳突部(mastoidportion)构成颞骨的后下部,呈锥状突起,故名乳突.乳突外侧面粗糙,有枕肌和耳后肌附着,乳突的外下方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处,后方近枕乳缝处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乳突导血管通过此孔使颅外静脉与乙状窦沟通,枕动脉亦有小支经此孔供给硬脑膜。乳突尖内侧有深沟,名乳突切迹,为二腹肌后腹的起点;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有枕动脉经过。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称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其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的不同而各异。乳突气房发育良好者,乙状窦骨板较薄且位置偏后,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较大;乳突气房发育较差者,乙状窦骨板坚实,位置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或甚为接近。后者在乳突手术时易损伤乙状窦而造成大出血,并可因此发生气栓,而危及生命。
4.岩部位于颅底,嵌于蝶骨和枕骨之间,似三面锥体形,又称岩锥,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岩部的底朝外,与鳞部和乳突部融合;尖端粗糙不平、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在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底部所形成的角内,有颈动脉管内口,并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岩部有以下3个面:
(1)前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并与鳞部的脑面相连.由内向外有下列重要标志: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压迹的后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靠内侧者系岩浅大神经沟,向后伸展达面神经裂孔。
外侧者为岩浅小神经沟,向后伸展达面神经裂孔外侧的鼓室小孔,后者为岩浅小神经进入鼓室的通道,此二沟各通过同名神经;继向后外方有一凸出部分,名弓状隆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方,大多数上半规管的最高点是在弓状隆起最高点前内方之斜坡中。再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名鼓室盖,将其下的鼓室和颅中窝分隔。
(2)后面:组成颅后窝的前壁,与乳突部的内侧面相连(如图3),为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顶朝内,底朝外。后面中央偏内为内耳门(内耳道口),向外通人内耳道。内耳道与岩锥体的长轴几乎成直角。内耳门的后外有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内有前庭小管(又称前庭导水管)外口,是内淋巴管的通道,外口有内淋巴囊。上述裂隙与内耳门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名弓形下窝。
(3)下面:粗糙凹凸不规则,组成颅底外面的一部分(如下图5)。在岩部内侧,有紧邻的两个深窝,前内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神经丛经过;后外为颈静脉窝,内藏颈静脉球。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即鼓室神经经此管进入鼓室。颈动脉管外口的内前方、接近岩尖的粗糙骨面上,有腭帆提肌和咽鼓管软骨附着。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乳突小管的开口,为迷走神经耳支的通路。在颈静脉窝的前内方有一三角形的小窝,窝内有蜗水管内方有一三角形的小窝,窝内有蜗水外口,此管位置恒定,硬脑膜呈管形延伸人其内,外淋巴液通过此小管流入蛛网膜下腔。岩部上缘最长,有岩上沟,容纳来自侧窦汇人海绵窦的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外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故在气化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岩尖炎,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岩部后缘的内侧段有岩下沟,内含来自海绵窦汇人颈静脉球的岩下窦;其外侧段和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形成颈静脉孔。岩部前缘的内侧部分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外侧部分组成岩鳞裂和岩鼓裂;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半管通人鼓室。
(4)内耳道:位于岩部内的骨性管道,平均长约lOmm,垂直径约5.9mm。内耳道内有面神经、听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岩部后面中央偏内的内耳道口(也称内耳门)约呈扁圆形,前缘圆而钝,后缘较锐而突起。内耳道向后、外侧伸人颞骨岩部,与岩部的长轴几乎成直角,脑膜延伸入内耳门,并铺贴其内面。其外端以一垂直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此骨板即为内耳道底,构成前庭和耳蜗内壁的大部分。内耳道底有一横行嵴状隆起,名横嵴,将底面分成上、下两区。上区较小,又被一垂直嵴分为前、后二部;前部为面神经管区,为面神经管人口处,面神经自此进入骨管即为迷路段,向外达膝状神经节;后部为前庭上区,呈漏斗状,内有数小孔,穿过前庭神经上终末支,供应椭圆囊、上和外半规管。下区较大。前方为蜗区,有许多螺旋状排列的小孔,为蜗神经纤维所通过;蜗区后方为前庭下区,有数个小孔,为分布至球囊的前庭下神经所通过。前庭下区后下方有一单孔,前庭神经的后壶腹支由此通过
5.茎突位于鼓部下方的中段,乳突之前。茎突呈细长形,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茎突近端被鼓部的鞘突所包绕,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面神经管由此出颅骨。婴儿时期乳突尚未发育,茎乳孔的位置甚浅,此时施行乳突手术若作耳后切口,不宜过于向下延伸,以免损伤面神经。
在乳突表面,相当于外耳道的上方有一条横行走向的骨嵴,向前与颧弓上缘的延长线相连,后面延伸到枕骨粗隆形成项上线,这条线称为颞线(Temporalline)。颞线不仅是颅中窝底的颅外投影标志,也是乳突手术的上界,倘若手术区域超越该线,就可能损伤天盖(TegmenMastoida)进入中颅窝内。颞线也是颞肌下缘的附着处。
骨性外耳道后上方常常有一个骨性突起,称为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spineorofHenle)。沿外耳道后壁垂直于颞线做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颞线和骨性外耳道后上壁的切线围成一个三角区,为马克温氏三角(MaCawen`sTriangle)。
收藏分享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