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放线菌病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组织,据统计,发生于面颈部的占60%~63%,腹部占18%~28%,胸部占10%~15%,其他部位仅占8%左右,临床上一般将广义的放线菌病分为以下几型:
1.颈面型放线菌病此型最常见,好发于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初期为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随之肿块逐渐变硬,增大如木板样,并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红或紫红色,继而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脓液内可见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磺颗粒”,具有诊断价值,如无继发感染,疼痛一般不严重,局部淋巴结也不肿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响,不适感甚轻,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现牙关紧张,咀嚼功能受影响,晚期可发生骨膜炎,骨髓炎,骨质破坏。
2.胸部型放线菌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门和肺底,开始几周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咯痰,胸痛,但无咯血,随着病情发展,肺中出现小脓疡,痰液呈黏液性带血丝,提示肺实质有破坏,累及胸膜时可出现明显胸痛并有胸水,感染播及胸壁后形成结节,脓肿,穿透胸壁和皮肤时则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中有典型的“硫磺颗粒",患者可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贫血,夜间盗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3.腹部型放线菌病好发于回盲部,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阑尾炎,继而,在回盲部或其他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类似癌肿,病情继续发展,腹部肿块变大并与腹壁粘连,穿破腹壁后可形成多发性窦道,流出的脓液中可见“硫磺颗粒”,患者可有畏寒,发热,盗汗,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及肠绞痛等症状,肝脏,胆囊及输卵管也可见放线菌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与受累脏器部位有关,如肝脏受累可出现肝大,黄疸等,蔓延到脊柱时可破坏脊椎骨,压迫脊髓,可产生腰大肌脓肿,还可上行波及胸腔,也可经血液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引起相应病变,由于腹壁窦道形成之前,腹部型放线菌病难以发现,所以相当部分的病例是在剖腹探查时才被确诊。
4.皮肤型放线菌病可发生在四肢,躯干,臀部,面部等,放线菌沿伤口处侵入皮肤,皮下组织,开始在局部皮肤形成皮下结节,以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窦道,并可在周围形成多个卫星状皮下结节,后者软化,破溃后形成相互贯通的多发性窦道,窦道中常排出淡黄色脓性物质,其中可见“硫磺颗粒",病情发展缓慢,可侵入深部组织,形成肉芽与纤维组织,可呈硬板状的疤痕,若病变局限,患者常无全身症状,局部疼痛,水肿亦不明显。
5.脑型放线菌病此型少见,临床上又分为局限性脑脓肿型和弥漫型,局限性脓肿多见于大脑半球,少数发生于第三脑室和颅后窝,可为单个,多个或多发性脑脓肿及肉芽肿,外包有厚膜,主要表现为脑部占位性病变的体征,如颅内压升高,脑神经损害,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常无发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脑血管造影可见占位性病变,部分病例可有颈内动脉上段及大脑中,前动脉近端狭窄,弥漫型病变为少数患者脑脓肿侵入脑室,引起脑膜炎,此时患者除有局限性脑脓肿型放线菌病的表现外,尚表现类似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体征,部分病例出现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极少数颈面部放线菌病病灶可直接蔓延至颅骨,脑室。
6.其他组织的放线菌病其中包括眼结膜和泪小管炎;女性生殖器放线菌病;尚有膀胱,肾,肱骨,心瓣膜及骨骼,关节等的原发性感染。
放线菌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及早治疗,改善预后,但由于该病发病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因此明确诊断必须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遇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放线茵病:①颈面部,胸部肿块性质不明;②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肺脓肿,胸腔积脓原因未明时;③腹部胃肠炎,溃疡穿孔,或腹部手术后在切口部位形成瘘管,肿块时,此时均应尽量吸取标本做放线菌检查,或同时加做病理检查。